宾居镇:“以工代赈”“赈”济民生

近年来,宾居镇立足发展实际,积极探索“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创新机制,构建“项目建设+村民自建+就业增收+收益共享”的良性循环模式,持续激活群众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蹚出一条兼具实效性与可持续性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截至目前,全镇已落地“以工代赈”项目2个,累计带动就业超400人次,劳务报酬发放突破270万元,惠及群众6000余人,项目综合效益持续释放。

村民自建:“降本增效”筑根基

初秋清晨,宾居社区小黑箐“以工代赈”项目施工现场,机器轰鸣、砂浆奔涌,一条宽4.5米、总长约2.9公里的崭新水泥路在村民的手中逐渐延伸,蜿蜒的产业道路上,运输车辆往来穿梭,处处洋溢着蓬勃的建设活力。

为将资金用在“刀刃”上,项目采用村民自建模式,通过社区党总支会议、村民代表大会民主推选,组建由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等16人构成的项目理事会。下设施工管理组、质量监督组等6个专业工作小组,其中村民代表占比达62.5%,确保决策充分贴合群众需求。依托自建模式,省去聘请外部管理团队的费用,较传统外包模式节约管理成本约35%,节省资金全部投入到劳务报酬发放与工程主体建设中。同时,村民全程参与项目决策与管理,加快施工进度,项目整体推进效率提升40%,真正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自项目启动以来,社区居委会与项目理事会紧密协作,累计开展质量巡查50余次,群工座谈10余场次,推动项目高效有序推进,让惠民工程在“阳光透明”中落地见效。

宾居社区党支部书记杨天泽:“村民自建把决策权、管理权交给群众,大家既是项目的建设者,也是受益者,干起活来更有劲头,项目推进也比预期快了近两个月。”

岗位上门:就近务工“鼓腰包”

“我在这儿做模工,一天能挣180块,每月稳定务工28 天左右,到现在已经拿到5040块工资了!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这个政策真是暖到了我们心坎里。”宾居社区的李大叔说起务工收入,脸上满是欢喜。

项目严格遵循“能用人工就尽量不用机械,能用当地群众就不用专业施工队”的原则,重点面向本地移民搬迁安置户、脱贫户、动态监测户等群体提供就业岗位,累计吸纳周边约100人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据统计,项目总投资415万元中,其中30%(约124.5万元)专门用于发放劳务报酬,工人工资按工种从180元到300元不等,目前已发放工人工资约80万元,保证定时定薪发放,让群众务工安心、拿钱放心。

基建升级:打通产业“致富路”

作为宾居镇实施的第二个“以工代赈”项目,该项目总投资415万元,建设范围覆盖宾居、州城两镇,涉及宾居社区、清河社区、山岗村3个村(社区)10个村民小组。项目对柑桔主产区的2.9公里生产道路进行拓宽硬化,同步配套建设灌溉沟渠,服务半径超过3公里,从“路”和“水”两大关键环节破解农业发展瓶颈。

项目于4月11日正式开工,截至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0%,预计10月中旬竣工。建成后,将直接惠及10个村民小组的700余户、3000多名群众。项目将使3000多亩柑桔、葡萄的运输成本降低,提升产业效益。

果苗商人唐贵梅:“以前产区路窄,大型货车进不来,果子只能人驮背扛,损耗很高。水泥路通到田间地头是我们几代人的心愿,路修通后,我的果苗生意也可以扩大规模。”

技能培训:授人以渔“强底气”

“以工代赈”项目,不止于让群众“短期增收”,更致力于通过“授人以渔”实现“长期致富”。项目实施过程中,理事会常态化组织岗前培训、以工代训和集中技能培训,邀请建筑施工、农机操作、绿化养护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授课,覆盖群众200人次,培训内容涵盖安全施工、操作规范等,从权益保障到安全施工,帮助群众系统性提升就业竞争力,让更多群众从“临时务工者”转变为“技能从业者”,为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图文/赵庆玲

编辑/李丹

责编/李蓉

审核/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张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