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足山镇:“老幼共托”幸福园,托起“夕阳”与“朝阳”稳稳的幸福

“现在带娃娃有地方去,我们老人也有地方聚,日子是越过越暖心了!”在鸡足山镇沙址村“老幼共托”幸福园的院子里,正带着小孙子散步的王奶奶笑着说道。这座位于鸡足山景区脚下、凝聚镇村多方心血的幸福园,不仅是老人和孩子日常相聚的温馨空间,更是鸡足山镇推动“一老一小”服务融合、探索“康养旅居”新模式的生动实践。

从“现实困境”到“美好追求”,

绘就家门口的温暖图景


随着农村老龄化程度加深、年轻劳动力外流,留守老人日常照料缺失、精神生活匮乏的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儿童课外活动场所不足、照护资源分散,也让许多家庭面临“带娃难”的困扰。不少村民反映,“想找个地方带孩子玩不容易”“老人白天没人陪、没处去”。此外,鸡足山作为旅游名镇,每年吸引大量旅居人群,他们对康养服务、休闲配套的需求也愈发多元。

面对“养老难、托幼难、服务散”的现实课题,鸡足山镇党委政府坚持“整合资源、共建共享”思路,积极争取和统筹整合敬老院、文化站、幸福园建设等6个惠民项目共计666.64万元,打造集“康养旅居+老幼服务+文化宣传”于一体的“两中心一平台”综合服务体。项目不仅着眼于补齐硬件短板,更注重服务融合与机制创新,力求把幸福园建成一个“老人舒心、孩子开心、旅居暖心”的温情空间,真正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从“单一供给”到“多元场景”,

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项目建设不难,难在可持续。如何让幸福园真正“活起来”“暖起来”?为解决公共服务“重建轻管”难题,鸡足山镇党委政府创新机制,将幸福园整体委托给沙址村集体经济强村公司统一运营,既解决公共服务“重建轻管”难题,又推动村集体经济从“被动接收”向“主动经营”转变。公司依托旅游服务主业优势,将幸福园纳入全镇文旅服务体系,坚持公益属性不偏移、服务质量不降低,通过旅居接待、康养套餐等市场化运营,逐步探索“以旅养园、以园促旅”的良性循环。

目前园区内的康养旅居中心能为60岁以上老人及陪护人员提供舒适实惠的住宿服务,同时服务中心则配套老人休闲活动区、儿童游乐区,常态化开展健康讲座、公益体检、文体活动,构建起涵盖休闲、健康、文化等多功能的“15分钟照护圈”,真正实现“一老一小”服务从“有”到“优”的升级。坐落于国家4A级景区——鸡足山脚下的沙址村,即便是全国冷空气肆虐的冬日,这里依然能享受20摄氏度的暖阳,为康养旅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今年国庆期间园区住宿服务已面向广大旅客在美团平台上线试运营并产生首批订单。

从“设施建成”到“温情汇聚”,

打造共建共享温馨驿站


尽管刚刚起步,幸福园已逐渐成为村民们交口称赞的温馨据点。清晨,老人们在康复室里接受免费体检,或围坐在一起交流养生心得,脸上洋溢着安心与满足;午后,孩子们在游乐区搭积木、踢桌上足球,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小小的身影穿梭在充气城堡与图书角之间,每一张笑脸都是幸福最真实的写照;傍晚,旅居客人在书香弥漫的阅览室静心阅读,或结伴在庭院中漫步,远眺鸡足山景,享受静谧时光。

在这里,老人找回了陪伴与归属,孩子遇见了童趣与玩伴,旅居客人则感受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温暖。未来,随着文化服务机构入住平台,文化活动和文明实践持续融入日常生活,这里必将成为传承乡风、凝聚人心的精神家园,让幸福在共融中不断生长。

从“幸福启航”到“温暖延伸”,

用心用情护航民生福祉


“一老一小”是千家万户的牵挂,也是乡村振兴中最柔软的底色。鸡足山镇党委政府将以幸福园为新的起点,持续办好“幸福食堂”,让特殊群体吃上“暖心饭”;深化与周边民宿联动,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康养旅居品牌;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镇党委政府始终把老百姓的“身边事”当作“心头事”,让民生服务更有温度,让乡村振兴更有质感。

从“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到“老有颐养、幼有善育”,鸡足山镇“老幼共托”幸福园正以实实在在的服务,托起“夕阳”与“朝阳”共同的美好生活,也为全镇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注入了温暖坚实的幸福动能。

图文/林珊

编辑 责编/李蓉

审核/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张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