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元理发摊:守望老街口四十载

清晨的阳光刚洒进大营镇大营街的老街口,邱德的理发摊便已热闹起来。

一面斑驳的方镜挂在老墙上,一把饱经岁月的理发椅吱呀作响,旁边摆着脸盆、水桶和几样简单的工具。几位老街坊早已坐在屋檐下的小板凳上,摇着蒲扇,聊着家常,笑声阵阵。见又一位老人蹒跚而来,邱德停下手中的推剪,笑着招呼:“您来啦,先坐会儿,吃片西瓜,解解暑!”

这个朴素得近乎原始的理发店,已在老街口坚守了四十多个春秋。

一把推剪,推了近半个世纪

“他理发理得最好,我随时都来。”83岁的赵信从甸尾村走了一个半小时专程赶来,他是这儿七八年的老主顾了,“满80岁他就给我免费,实在不好意思。”老人摸着刚理好的短发,眼里满是笑意。

邱德的理发摊堪称“乡村理发博物馆”:手动推、剪刀、梳子、围布,工具简单却一应俱全。他理发的动作轻柔熟练,左手轻托老人额头,右手握着的旧推稳而均匀地推进,修到鬓角、后颈这些细微处,便换成小剪刀精心修理,再用热毛巾敷面,帮老人刮净胡茬。一套流程下来,老人显得精神矍铄。

“我们已经理了十多年了。”家住附近的谢家兵是这里的常客,“以前两元,现在五元,手艺没得挑。”他朴实地夸赞道,“邱德人好,随叫随到,老人家们都喜欢,基本来这里理发。”

从“小邱”到“老邱”,不变的是承诺

邱德今年62岁,从少年时便在老街口帮父亲打下手,后来独自撑起这个摊子。随着父母离世、自己患病,邱德成了民政救助对象。在最艰难时,他想起父亲的话:“人要靠自己,还要多帮人。”几十年过去,他从“小邱”变成了“老邱”,见证了物价变迁,也经历了人生起伏。

价格从最初的两毛,到后来的两元、五元,他郑重承诺:“就这个价,再也不涨了。”即便每月需靠民政救助金和理发微薄收入维持生计、支付药费,他始终恪守承诺,分文不涨。他说:“说过的话,就得算数。”有些老人忘了带钱,他也总会摆摆手,爽快地说:“下次再说!”

一份善意,温暖两类人

邱德的理发摊还有个“特别日程表”,他把每周三和周日专门留给80岁以上的老人,为他们免费理发。“这样不挤,他们也不用等。”他说。

这贴心的“错峰理发”,只是他善意的缩影。除了高龄老人,持证残疾人也永远是他的免费服务对象。对于行动不便的,一个电话,他便骑上摩托车上门服务,风雨无阻。“国家扶持我们,我们也要回馈社会。”他一边为老人系好围布,一边平静地说,“有力气就做点好事,希望有需要的人都来找我理发。”

老街口的“温情驿站”

星期四街天是邱德最忙的时候,一天要接待二十多位顾客。理完发,老人们常坐着不走,聊聊子女,说说收成。邱德总会备好糖果、水果,让这里始终洋溢着温情。如今,这个理发摊早已超越单纯理发的功能,它成了老街的信息站、老人的暖心窝。

四十多年,一把推剪,见证了青丝变白发,也守护着乡土中国最朴素的信义与温情。这个藏在巷口的理发摊,不仅剪去了岁月的痕迹,更剪出了乡村互助互爱的温情网络。它就像一棵生根在老街口的大树,默默为一代代乡邻提供着荫凉,成为一代大营人共同的温暖记忆。

正如老顾客施勇说的:“大家的评价都很好,反正样样都好。”这朴实的话语,或许就是对一个平凡坚守者最高的赞美。

图文/邓永凤

编辑 责编/李丹

审核/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张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