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延祥:共产党员任何时候都要经得住考验

崔延祥,山东省东阿县人,1929年8月出生,194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12岁的崔延祥参军入伍,成为了八路军第一纵队二旅三团九连的一名战士。

生死线上冲在前

参军后,崔延祥随部队南征北战,先后参加了四平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两广战役等重大战役。

一次,崔延祥所在的连队奉命执行一项阻击日军、掩护群众撤离的任务。“大概是在1944年,那时的日军武器精良、火力强大,我们八路军只有小米加步枪。面对100人的日军,我们两个排50多个战士一直坚持到掩护几万名群众转移完才撤退。”崔延祥记得,那时作战条件十分艰苦,但一想到是组织交予的任务,就英勇无惧,坚守阵地,顽强地阻击了日军的进攻。崔延祥也因为在战斗中表现突出,被授予了一等功。

“过长江我是第一船,船到中间就漏水了,我们脱了衣服跳下水,扶着船板才过了长江。”“最危险的一次是在河南与山西交界的一个小镇执行任务,指导员派我去镇上侦察敌情,被敌人发现想抓活口,派出一个排的兵来追我,我顺着山沟往回撤,连续奔袭30多公里,回到连队才发现腿都肿了。”“还有一次是在河南剿匪,土匪盘踞在一座独立的山上,四面都是几百米深的大山箐,我们靠近敌人踞点侦探敌情,土匪一枪打过来,听到枪声,我一闪,子弹就从身旁飞过去了。”

履职尽责敢担当

解放后,崔延祥随部队来到了云南,从13军39师转业到了云南省公安厅,负责侦查工作。面对全新的工作领域,他也有过担忧和迷茫,但他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心态,靠着军人特有的顽强作风,他很快适应了公安工作。1950年,在一次敌特集中活动中,崔延祥只身一人抓住了7个敌特分子,在当地引起不小轰动。

1981年,崔延祥被派到太和华侨农场任党委副书记时,刚走进农场就发现当时的农场管理松散、环境脏乱,他宣布全场停工整顿一个星期,工作散漫就从上下班抓起,他在大会上宣布“迟到一分钟都不行”并率先垂范,从自身做起,他让场里的汽车、拖拉机全部投入清垃圾,终于扭转了“脏乱散”局面,农场的工作全面转入正轨。

崔延祥先后在保山检察院、省委组织部、省侨办、宾川太和农场等处任职,期间被评为模范党员9次、优秀干部2次。1986年,根据当时的国家政策,崔延祥提前离休。

坚守初心纯党性

在崔延祥老人的一件军大衣上缀着大大小小共11枚勋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四平战役英雄奖章、渡江胜利纪念章、华北解放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还有老人胸前挂着的今年“七一”前夕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每枚纪念章都记载着一段历史,对于崔延祥来说,它们不仅是荣誉,更是一份永不褪色的家国记忆。

崔延祥说:“我是赶上好时代了,国家离休政策和享受离休待遇的通知是在一天同时下发的。我是一名党员,任何时候都要经得起考验;我也曾是一名军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保持我们革命军人的本色。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要去做,而且还要做好。”

离休后,崔延祥仍然心系国家和人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发挥着余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的爱国情怀,坚守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2021年6月30日,在参加支部活动时,他还给支部书记提出“要加强支部的管理,要从按时交纳党费抓起,严肃党内组织生活”的建议。

7月1日,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后,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前来拜访他的几名年轻党员,“要‘坚决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要保持党的纯洁。”


图文/沈洪斌 陈波 李若男 曹红缘

编辑/李  丹

责编/王静红

审核/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吴洪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