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红色资源讲党史】红军灯

系列报道之七

1936年4月初,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宾川,在热区大地播下革命的火种,为进一步发挥宾川红色资源的重要作用,促进全县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持久开展,讲好宾川红色故事,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奋发有为,开拓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进取精神,宾川县融媒体中心推出系列报道,通过主播讲宾川红色故事,追寻红色记忆,传承党的优良传统,敬请关注!


红军灯

1936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长征路过宾川,在攻克宾川城之前,红军大队人马暂驻城郊各村。有一队红军进驻城西大山后村,其中十多个战士住在周应贤家。破城以后,红军送给周家一盏行军灯。这盏行军灯,小巧玲珑,高约三十厘米,宽二十五厘米,方形略扁,马口铁为架,三面镶玻璃片,一面是铁皮,铁皮正中焊有一条弯形插片,顶端有一个提扣,夜行军时可以提着,也可以插在腰带上照明行进。

这盏行军灯的保存者叫杨光显,现年60岁,原是大山后村人,姓周叫周八士(周家明),红军长征过宾川时年仅九岁,但对当时的事却记忆很深。红军到宾川前由于受国民党当局反动宣传的欺骗,当地老百姓都已离家躲避,只留下老弱病残的守家。年幼的八士跟父亲、哥哥到山上去了,家里只留奶奶看守。

红军走后,奶奶给家人讲:“那天(4月20日),有十来个红军战士跨进我家院子,我很害怕,但也不得不出来招呼,真料想不到,他们一进门就喊‘老大娘,别害怕,我们是工农红军,是人民的军队,绝不伤害老百姓。’有一个红军战士看见我穿得破烂,怪可怜的,就从口袋里抓出一大把镍币给我,我因为害怕,不敢接,几个战士就七手八脚把我的围腰(围裙)挽起硬塞给了我,并安慰说‘我们是工农红军,是人民的军队,是为解放穷苦人民才来的,请收下吧’。我见红军战士这样诚挚,态度又好,于是转忧为喜,赶忙给他们布置住处。第二天,红军在各村开仓放粮救济穷人,还扛了一袋粮食给我家。”

红军攻克宾川城后,迅速安抚百姓,掩埋了牺牲的战士,匆匆离开宾川,临走时,他们送给周家这盏行军灯。后来八士的父亲曾用这盏灯照明,夜晚到田间放水、照料牛马,受益不小。解放前夕八士到排营西村杨家立嗣,改名杨光显,他把这盏灯带到西村。1987年杨光显把它捐献给宾川县文管所。

注:本文于1987年9月15日根据杨光显口述整理


整理摘录于《红映宾川》

编辑/李丹

责编/李丹

审核/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吴洪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