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宾川】非遗传承培训,解锁建筑新技能!

近日,宾川县大营镇及周边的木匠师傅、非遗文化爱好者和各族群众们欢聚一堂,在萂村杨文泽农民博物馆倾听80岁高龄的非遗文化传承人杨文泽老师,现场教授中国古代建筑中首创的榫卯结构——鲁班锁制作。

“鲁班锁,又称作孔明锁、八卦锁,它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大家看我手里面的‘鲁班锁’,它由六根木头组成,没有用一根钉子绳子,而是用一种咬合的方式把三组木条垂直相交固定,这种咬合在建筑上被广泛应用……”在培训会上,杨文泽老师开门见山地讲道。

杨文泽,白族,1942年9月出生,宾川县教育体育局退休职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让子孙后代了解先辈们的智慧,杨文泽老师自2000年起收集本地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老物件,通过“家里拼一点,出钱买一点,自己做一点,到处找一点”的方式,收集到服饰类、剪纸类、生产工具类、生活用具类和其它类共一千余件老物件,成了一个小型农民博物馆。至今已举办多场非遗传承技能培训,受到很多专家、学者和群众们的一致好评。

杨文泽老师耐心细致地为学员们讲解鲁班锁木条编号、画线、锯子使用注意事项、组合方式等知识,“1和6组合,2和5组合,3和4组合,不能乱。”杨老师边讲边写边画边演示,学员们聚精会神,听得津津有味。

讲解结束,大家迫不及待地拿起工具和木条,三两人一组,开始研究并尝试制作鲁班锁。只见学员们有的锯木条,有的画线,有的尝试组合,纷纷大显身手。

“这个到底怎么拼啊,听老师讲解好简单,操作起来也太难了。”“杨老师,您再教我们一次吧,好难啊”“我看看,你拼错了,这个要在上面”……杨老师手把手教学,学员们齐心协力,一个接一个崭新的鲁班锁呈现在大家面前。学员们开心得手舞足蹈,纷纷表示,通过杨老师耐心教授,学会了之前只在书上或是网上见到的“神奇的”鲁班锁,成就感满满。

萂村村委会萂头村村民赵飞坦言,参加杨老师组织的技能培训,收获很多,平时对鲁班锁也不接触,经过杨老师讲解后,今天和师傅配合第一个制作出鲁班锁,非常开心。今后也会继续学习,把这个技能继续传承下去。

培训结束,杨文泽老师带领全体学员参观农民博物馆,为大家一一讲解馆中所收藏的水碓、纺车、土锅等白族传统农耕生产用具和农民生活用品,讲解物品背后蕴含的智慧和“三箭定天山”等历史故事。杨老师的讲解绘声绘色,引人入胜,仿佛将大家带回到那个传统农耕时代。

杨文泽告诉我们,萂村是中国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全村有40多个木匠,都是能工巧匠,先人们的智慧和技能不能丢,他把鲁班锁这个技能传承下去,一方面能让老人们有个兴趣爱好,让年轻人有个技能在手,同时也是对智力的锻炼,另一方面也为振兴乡村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大营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内容,举办了非遗传承技能培训、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活动,进一步提升群众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文化振兴,助力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文/邓永凤

编辑/王静红

责编/王静红

审核/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吴洪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