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排头兵】拉乌:林下一抹“生机”,助推乡村振兴

秋去冬来,宾川拉乌的核桃叶伴随着寒风落地归根,阳光也不再遮遮掩掩,“痛快”的洒在土地上,绿色的“生机”也从核桃树的枝头“落”到了土地上,一株株青笋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我家在核桃地里种植了3亩青笋,按照现在青笋干的行情,我家的青笋一亩能卖6000元左右,如果品种、长势好一点的话,能卖到八、九千块钱一亩。”哨房山五组的村民向丽友边说边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在拉乌乡,像向丽友家一样在核桃林下种植青笋的农户还有很多,总种植面积约300亩。

由于地处山区,腐质土多,拉乌乡有着天然的林下种植优势,从野生中草药种植,到野生菌采摘,再到核桃树落叶后的冬季农作物种植,林下的一抹“生机”,为当地的人民群众增加了一份不少收入。据悉,拉乌乡有核桃林约15.6万亩,目前种植重楼面积约300亩,每亩产值在二到三万元;野生菌采摘总量约30吨,总产值在150万元左右;青笋、青豆、小麦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约500亩,每亩产值约三千元。

近几年来,依托生态资源、保护生态资源,开发生态种植、养殖业已成为拉乌乡生态产业发展的一张“名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贯穿着拉乌乡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从探索野生重楼培植,到如今已形成300余亩的重楼种植面积,再到积极探索羊肚菌种植、开发大厂三文鱼养殖等,拉乌乡因地制宜、多模式探索着生态产业发展之路,积极推动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以“答题”之姿推动着拉乌乡经济高质量发展。


图文/杨运政

编辑/王翠芳

责编/王翠芳 

审稿/杨宏毅

终审/杨凤云 吴洪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