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萂村:用好“帮扶肥” 沪滇项目喜结果


时至七月,绿树阴。走进宾川县大营镇萂村黑家邑阳光玫瑰葡萄种植示范基地,满园青葱翠绿映入眼帘,一股清新香甜的气息迎面扑来,茂密的枝叶间一串串饱满圆润的阳光玫瑰葡萄沉甸甸地挂满枝头,争先恐后地奋力生长。葡萄架下,工人们正忙着给葡萄套袋,一派繁忙热闹景象。


“你看这一颗颗葡萄,长得像不像一个个圆咚咚的大胖小子!”萂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灿真捧着一串葡萄笑盈盈地说道。

据赵灿真介绍,千年白族古村萂村历史悠久,土地广袤,土壤肥沃,但由于气候冷凉,当地出产的农产品品质相对较低,卖不上好价钱。为改变这一现状,2020年,萂村党总支充分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积极争取沪滇扶贫协作项目资金200万元,大营镇人民政府自筹资金21万余元,村“两委”班子党员带头自掏腰包筹措资金50万元投入基地建设,对萂村黑家邑已建成的80亩葡萄种植示范基地进行改造提升,新建了20亩葡萄种植基地,与宾川县天子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运营,共同种植发展100亩阳光玫瑰葡萄。

萂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赵灿真


今年是新建基地葡萄挂果的第一年。经过这几年的摸索,我们总结出了一整套符合萂村实际的种植管理模式,依托国家政策和先进技术,聘请周边农户到基地务工,让村民尽可能参与进来,学技术、增收益,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更好地衔接乡村振兴。

为实现精细化管理,合作社聘请萂村本地种植能手杨继业负责日常种植管理。

大营镇萂村种植能手

杨继业


有时候在基地一待就是一整天,吃住基本都在基地,遇到气候温度过高或者半夜下暴雨,就得第一时间到棚里查看处理。管理这些葡萄就像是照顾自己的孩子,看着它们长得好,心里高兴,也不觉得辛苦。

此外,萂村党总支还探索出一条“葡萄+蔬菜”的套种模式,在葡萄生长期2年的时间里,套种松花菜和番茄各一季,共收入40余万元,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还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和群众收入,进一步拓宽了产业振兴路。

赵灿真表示,20亩新建基地挂果约54000余串,总产值预计100万元,将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12万元,兑现“项目直接受益60人,全村182户建档立卡户600余人间接受益”的项目“诺言”。

萂村葡萄种植示范基地“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成为大营镇在产业振兴、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农户增收上的有益探索,为宾川县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提供借鉴。下一步,大营镇将在全镇复制推广“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按照“一村一品”发展思路,通过“以点带面”,在“育主体、带农户”上下更大功夫,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让人人都能享受产业兴旺“硕果”,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

图文/王赵睿 邓永凤

编辑/王静红

责编/王静红

审核/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吴洪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