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鸡足山镇新川村: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绚丽绽放



鸡足山镇新川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突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聚焦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抓实“鸡足彝乡”提质增效,通过党建引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绚丽绽放。


党建引领,筑牢民族团结经济基础
抓产业培植,变压力为动力,实现了从“零起步”到产业兴旺的转变。农业基础先行,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组织实施了一大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全村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特色产业主导,积极谋划培植以长效经济作物为主,短效作物为辅的农业产业,初步实现了“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种植方式。养殖业发展迅猛,充分发挥移民群众较为丰富的猪、牛、羊养殖经验和新川村玉米种植面积较多的优势,采取“政府帮扶、总支引领、群众散养”的模式,有效带动群众发展养殖增收。



党建引领,筑牢民族团结思想基础
抓思想,变被动为主动,实现了从“等靠要”到自主致富的转变。坚持“党建+民族团结”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及时转变群众思想,变被动为主动,全面提升群众的“造血能力”。2010年起全面推进“智志培育”工程,大规模开展种养殖技术培训,解决“智”的问题。盘活现有资源分门别类开展各类培训。打造了“新川村千亩葡萄连片种植示范基地”,通过基地引领,促进葡萄产业提质增效;打造了“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多形式组织开展思想教育,解决“志”的问题。由村党总支组织、广大党员带头,深入组织开展各种思想教育活动,培育先进典型,不断引领群众转变观念。在全村大规模开展形式多样的“自强、诚信、感党恩”主题教育活动120余场次,在各种群众会议中开展励志教育100余场次,面对面开展群众思想教育2000余人次,累计制作脱贫攻坚永久性标语、宣传画、墙体彩绘以及黑板报等70余条。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筑牢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人心防线,有效帮助群众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有效提升群众的“精气神”。



党建引领,筑牢民族团结生态基础
抓乡风培树,变“将就”为“讲究”,实现了从“脏乱差”到文明新村的转变。从建设上加强,夯实农村清洁保洁基础。整合资金积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在全村严格开展“两违”建筑专项整治活动进行全面清理治理,有效控制住了全村风貌。从教育上加强,扭转群众卫生陋习。进一步健全日常保洁机制,细化《村规民约》,健全《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全面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同时,广泛开展宣传教育,采取宣传单发放、广播、标语、广告牌等多种方式,着力营造全民参与、共同保洁的良好氛围,让群众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通过耳濡目染,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带动上加强,培树良好文明新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重点,全面抓实全村乡风文明的培树。在采取宣传氛围营造的同时,巧妙利用“红黑榜”,采取正面典型带动、反面案例警示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引导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从调解上加强,及时解开群众心中的“疙瘩”。把解决移民的困难、化解安置区社会矛盾作为移民工作的大事来抓,将排查解决矛盾纠纷作为重要抓手,高度重视移民信访,认真做好接访、回访工作。坚持“干部在一线服务、问题在一线解决、政绩在一线体现、形象在一线树立、情感在一线培养”的原则,全力抓实移民信访工作,对于移民群众中出现的矛盾纠纷和各种问题及时予以解决,避免矛盾问题恶化升级,为移民发展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



党建引领,筑牢民族团结文化基础
抓文化培养,变弱点为亮点,实现了从“看不起”到鸡足彝乡的转变。高度重视移民群众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弘扬,抓好彝族文化项目的打造。投资2000余万元,着力打造新川彝族文化新村——鸡足彝乡建设项目。应广大群众的要求,村党总支按照村民自治相关规定,打造了独具彝族文化特色的“鸡足彝乡——新川街”,在普通农贸市场功能发挥的基础上更加入了彝族特有的文化表演及文化产品,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的档次。同时,村党总支还依托彝族跳菜、对歌、传统美食等文化优势,着力打造独具新川彝族特色的歌舞文化产品,通过文化产品弘扬优秀彝族文化,以优秀民族文化带动全村发展。通过“鸡足彝乡”项目的实施,新川村从一个别人的“不理解、看不起”的彝族移民村彻底转变成为一个展现浓郁特色的彝族风情村。项目全部建成后,将使新川村成为宾川县城到鸡足山镇旅游线的第一个彝族特色旅游景点,成为全镇全域旅游的一个有益补充。同时,新川村文化项目的建设经验和成效更成为了全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示范和标兵。
图文/金建君
编辑/李丹
责编/李丹
审核/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吴洪彪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