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山间小菌子,装进助农增收大篮子


宾川县拉乌乡是国家级生态乡,森林覆盖率高达93%,超高的植被覆盖率为野生菌的生长造就了天然“温床”,从珍品松茸、鸡枞,到常见的白葱菌、牛肝菌、青头菌等,可食用野生菌种类多、产量大。

七月八月,雨水普降、绿意渐浓,大山深处的“精灵们”也撑着小伞,再一次降临在绿树草地间。

大雨过后的清晨,当天边出现一轮红晕时,拉乌乡碧鸡村的农户苗正雄就已背着背篓,向着那座他认准会出菌子的山出发了。苗正雄是一名捡菌子的“老手”,从事捡菌“行业”已有二十余年,据他介绍,在2020年和2021年,他一年捡菌子的收入就能在一万多元。



来到松林后,他一边往山的深处走,一边不停的扫视着周边的土地,并不时用手中的木棍挑动着地上那些隆起的地方,以确保将自己所过之处的菌子都收入背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背篓里的白葱菌、红葱菌已经装到了一半。



拉乌乡碧鸡村村民
苗正雄
今天捡到的菌子不多,应该能卖四十多块钱。今年从开始捡菌子到现在,差不多有一个月,我卖菌子的收入在2700元左右。

苗正雄回到家后没多久,收购商就直接上门收购了他的菌子,最终卖得60元钱。碧岭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向丽友夫妇,也是野生菌收购商中的一员,据向丽友介绍,自5月份野生菌上市以来到7月底,他家收购的香菇、鸡枞、牛肝菌等总量约17吨、总流水在70多万元;特别是在8月3日至12日,拉乌乡的牛肝菌大量上市,每天的产量最低的时候在5吨左右,高的时候在10吨左右。



拉乌乡碧岭农业专业合作社
向丽友
拉乌乡的野生菌相较于去年,产量明显增高,整体价格也比前两年高而且稳定。现在,一些外出务工的农户也回来捡野生菌,其中的一小部分农户,捡一天的菌子就能卖到800元左右。

近年来,拉乌乡党委、乡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扎实开展各类商贩整治,并积极引导本地龙头企业成立电子商务公司;同时,在林业资源管护、森林草原防灭火上持续发力,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在生态治理上取得了长足发展,让当地群众的这笔“小菌子”收入稳定装进“助农增收篮”中。
图文/杨运政
编辑/王静红
责编/王静红
审核/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吴洪彪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