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五路”并进!交出农文旅融合发展“新答卷”



近年来鸡足山镇紧盯建设“世界一流水果之乡、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全州工贸协同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极”的发展定位,围绕县委“12345”发展思路,做好“一山”文章,培育“两果”优势,丰富白族文化底蕴,积极探索项目先行、党建引领、旅游提质、创新示范、文化振兴“五条路子”,构筑“农文旅融合”的多元发展模式,着力提升农文旅核心吸引力、影响力,推动鸡足山镇农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


项目先行,铺好旅游发展“基础路”
重点实施县城至鸡足山旅游公路改造提升、花桥田园综合体示范区、精品庄园、游客集散服务中心、鸡足山康养小镇、徐霞客文化纪念馆、鸡足山5A景区提升改造等项目,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上极具影响力的鸡足山文化康养重要目的地。实施路面优化、集镇美化、排污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全新打造独具特色的小集镇。强力启动违法建筑物集中整治行动,全面抓实村庄整体风貌控制,深入抓好集镇指路标、广告牌、景光大道及中心广场文化长廊建设,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安装特色文化路灯,打造独特的小集镇夜景,并在集镇区公路沿线种植大量天竺葵、兰花、多肉等,通过鲜花扮靓小集镇,有效提升小集镇的吸引力。近年来,党委政府运用整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旅游项目建设等项目资金1500多万元,实施了旅游景观河道治理、村道青石板提升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旅游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村容村貌显著改善,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组织引领,拓宽产业发展“致富路”
按照“一村一品”工作思路,探索发展新川村肉牛养殖、甸头村梅花鹿养殖、江股村冬桃电商营销、关李大坝子中华蜂养殖、白荡坪有机特色葡萄种植、炼洞大坝子柑橘种植、沙址上沧农旅融合发展等9个“党建+产业”发展模式,以点带面助推产业发展“全面开花”。目前,中华蜂养殖项目有效带动大坝子、关李村委会282户、1065人脱贫致富,带动2个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7万元;梅花鹿、肉牛养殖项目已连续3年带动70户群众户均增收2000元;白荡坪绿色有机科技种植示范基地2021年销售的“金手指”葡萄均价15元/市斤,营收远超同期上市的红提;柑桔种植基地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60万元。全镇9个村村集体经济均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4个村达到30万元以上。


提质增效,打造乡村旅游“示范路”
依托鸡足山镇“四大产业片区”和9个“党建+”产业发展模式,推进鸡足山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助推产业提质。通过开办农家餐饮、民宿旅馆和销售农特产品、务工就业等方式,探索形成“核心景区拉动、民宿餐饮促动、旅游产品推动、龙头企业带动”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实现“农户变商户、农民变居民”,使旅游业成为“游客能点头、百姓有赚头”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把“微改造·精提升”作为主攻方向,从细节入手,以提升游客满意度为目标,沙址村宾馆客栈由10年前的13家发展至今100余家,餐饮(含农家乐)68家、生态采摘园2家。民宿营销由最初的沿路喊客、拉客,过渡为依托微博、携程、微信等网络平台进行销售,最终转变为组建“客栈联盟”抱团发展的模式。现有经省州评定的五星级民宿6家、四星级民宿11家,品质化经营理念初步形成。农户收入组成由原来的玉米、核桃等农作物种植收入转变为以民宿、餐饮、务工收入为主,本地村民自营率达95%以上,旅游服务业从业人员1200余人,农民人均收入从6885元提高到23100元。2021年沙址村委会累计接待游客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0多万元。


创新示范,开辟农旅互融“新道路”
以寺前村、萝卜地农旅互融发展模式为示范,逐步带动江股沿线冬桃园、上沧海湿地周边一带的农家乐及果农转变发展模式,在果园、树林中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园、乡村旅游、农家乐、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等旅游业态,不断健全“农业融旅游、旅游带农业”产业链,建成“以中心集镇辐射带动、连片综合开发”的农旅融合示范区。积极挖掘农业产业与乡村文化旅游的结合点,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开创“党支部+合作社+互联网+农户”冬桃高质量发展模式,做足“标准化种植打基础、解放思想论质量、举办桃花节助推介、互联网营销增收益”四篇文章,有效推动冬桃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赏花经济”闹热乡村旅游,打造农旅互融新局面。


文化引领,走实文旅交融“魅力路”
深挖鸡足山镇特有的文化底蕴,以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引领乡风民风。加大文化培育力度,围绕鸡足山悠久的佛教文化、白族文化,结合地方特色种植,加快打造灵山文化品牌,举办桃花节、葡萄文化节、白族火把节、本主节,成立白族文化研究协会,出版《沙址文化》《品读沙址》等文化期刊,2021年沙址白族文化研究会被列为大理州白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基地。同步建成鸡足山镇洞经音乐传习所、金花阿鹏艺术团和龙队,巡演展演100余场次。打造以沙址旅游特色村、“鸡足彝乡”新川移民村、黑土坪傈僳族村寨等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特色村,以点带面提升乡村文化旅游魅力。举办大松坪傈僳族阔时节、祭龙节、白族火把节、彝族“跳菜、对歌”、“重走霞客路·鸡足灵山行”、非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系列节庆文化活动,以节兴旅。开发白族刺绣、白族木雕、傈僳族火草布服饰以及冷菌、白参、青蛙皮(树蝴蝶)特色饮食等系列旅游产品,将本土白族、傈僳族、彝族等民族特色文化活化为“可观赏、可参与、可体验”的景区活动和旅游产品,以民族文化为乡村旅游增添新魅力。2021年,全镇旅游产品收入共计300万元。
图文/李云 施莹诚
编辑/王静红
责编/王静红
审核/安建雄
终审/杨凤云 吴洪彪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