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生活在宾川】新农人李宝张——子承父业,先行先试的果业引路人

新
农
人


见到李宝张时,他正在自家门口蓝莓育苗园里浇水。听到我们的到来,这位带头致富人,同时也是江股村党支部书记的他便丢下了手中的活,和我们聊起蓝莓的种植技术。

“别看小小的浇水施肥,里面可是大有文章......”李宝张指着这上千颗“宝贝”蓝莓树,讲解着蓝莓浇水施肥的要领。说起种植果子,他就滔滔不绝,从种植技术谈到果子价格,从自己的种植经历聊到果业种植的发展。

新
农
人


结缘果业,源自父亲寄来的“一筐桃”
2004年,在昆明务工的李宝张,接到父亲张效南的消息,让他回老家种植冬桃。对于这个在父亲嘴里又甜又好吃的果子,那时的他一无所知,所以对于种植冬桃没有一点兴趣。后来,父亲寄来了一箱自家种植的桃子,在尝到味道确实如父亲描述的那样好吃后,他转变了观念,认为在老家种植冬桃大有可为,于是2005年,他决定回老家和父亲一起种植冬桃。
种植冬桃在当时的宾川也算是新鲜事物,种植成功的第一年就卖了近三万元。在看到种植冬桃产生效益后,周围的乡亲们都纷纷向李宝张父亲打听种植技术。对自己摸索到的经验和学到的技术,张效南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乡亲们,并带领愿意发展冬桃种植的乡亲们外出考察学习。在他的帮助下,乡亲们纷纷开始种植冬桃。后来随着冬桃产业的不断壮大,在镇村党组织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成立了佛都冬桃专业合作社,还建立了党支部。种植冬桃面积最多的时候有近7千亩,总产量10000吨,为村民增收近5000万元。

新
农
人

深耕果业,村民眼里的“风向标”
因冬桃的效益较好,来买冬桃苗的人也越来越多。李宝张和父亲就打起了繁育果苗的主意。“当时不懂冬桃的繁育、嫁接技术,就到处找懂技术的公司和人问,别人也不愿意透露,只能从很多人的话中找有用信息来总结、印证。两三年间,经过多次的试验,终于成功了”。谈到艰难曲折的“漫漫育苗路”,李宝张也是一言难尽。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父子俩的不断探索,后来在省农科院等专业团队的帮助下,他们成功培育出了更适合本地种植的冬桃晚熟新品种“佛都一号”。
从此,李宝张在“折腾”果苗的道路上“一去不返”。这些年,被他“折腾”过的果苗品种有油桃、蟠桃、黄桃、猕猴桃、葡萄、枣子、车厘子、樱桃、蓝莓、改良冬桃......这些品种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还有不服气接着种的。
当笔者问他为什么如此“三心二意”时,他说,这些效益比较好的品种,村民们都想种,又害怕种,因为不同的海拔与温差,是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的。一旦哪里细节上出了差错,很可能前期的投入就会打水漂,需要有人先种。我试这么多,也是想找出适合这里种、产量高、效益好的果子。目前我的精力主要就是放在蓝莓种植上。
这时,旁边的村民接话说到:“我们现在就等着看李书记种植蓝莓,种的好我们也跟着种。”大家都笑起来了。

新
农
人


带富群众,愿做村民的“领路人”
“我受父亲的影响比较大。”李宝张说起父亲,就满脸自豪。李宝张的父亲张效南是一名老党员,也是一名非公经济组织的党支部书记,他一直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事业心和开拓进取精神。为了找到一条能让更多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产业发展路子,他就带头试种,边干边学,成功后就把经验传授给乡邻。他说:“我经济条件好一点,失败就由我自己承担,成功了,就带动大家共同发展。”父亲去世后,李宝张就接过父亲担子,成为非公经济的党支部书记,后来又成为江股村党支部书记。
李宝张不仅继承了父亲的事业,还继承了父亲那一颗带富一方群众的心。他说正是因为尝到了摸索种植过程、积累经验的艰难,才会想无偿无私地把种植技术教给周围的村民。
为了学习新的果子种植技术,只要有培训,他基本都不会缺席。同时,他还在自己微信朋友圈里面发布一些种植果子过程中实际操作的视频。
先行先试,积累经验,打消村民的顾虑,让村民沿着自己的脚印一步一步走下去,带领群众共同走向致富路。除了带领乡亲们种植果子外,他的育苗园和果园都会大量用工。他给我们算了一笔,每年固定支付来果园务工的群众工资基本都在30万元以上。
谈到未来的发展,李宝张说:除了种植果子我也不会干其他的,种果子也挺好的,自己有收入,也能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图文/唐方香
编辑/李蓉
责编/李丹
审核/杨宏毅
终审/杨凤云 张进
✦
✦
✦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