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之问”宾川答卷大讨论征文】宾川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浅析

宾川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浅析

县政务服务管理局局长 王翊杰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州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及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开展好“大理之问”宾川答卷大讨论活动,结合我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开展情况,做一个简要分析。

一、营商环境背景及评价内容

自2001年世界银行集团成立了营商项目小组开始,其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积极引入了营商环境指标体系,目的是对全球经济体的营商环境进行核实,进一步提升经济体的监管效率,对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健全。一般情况下,营商环境主要包括:政策政务环境、社会服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律环境等。

国务院最早于2015年提出优化营商环境相关工作,按照国际可比、对标世行、中国特色原则,围绕与市场主体密切相关的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获得信贷、纳税、办理破产等方面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开展中国营商环境评价,逐步在全国推开,推动出台更多优化营商环境的硬举措,让企业有切身感受,使中国继续成为中外投资发展的热土。

云南省、大理州于2015年相继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相关政策,宾川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高位统筹推动,各级各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具体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9年在全州营商环境“红黑榜”综合评价中排名第二;2020年顺利通过省级专项审计和州级综合考核。

二、我县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抓组织强保障,构建长效工作机制。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今年6月,调整充实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领导组实行双组长制,常务副县长任常务副组长,有关县委常委、副县长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在县政府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县政府办主任兼任,常务副主任由县政务局局长兼任。同时在县政务局增设优化营商环境股,配备1名专职工作人员,从事优化营商环境日常工作;建立了以全县各单位为成员的优化营商环境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统筹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二是强化制度落实。我县先后制定出台了《宾川县营商环境十大行动实施意见》《宾川县营商环境提升十大行动具体操作方案》《宾川县“加快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提升营商环境工作的落实意见》等相关文件,持续完善工作制度,进一步分解和细化措施,对标对表落实指标任务。三是县级各行业主管部门严格落实省州关于企业开办、市场主体培育、不动产登记、办理建筑许可、用水用电用气、金融信贷、减税降费、政府采购与招标投标等重点领域优化完善营商环境工作制度和措施,提升工作规范化水平。

(二)抓调研强监督,提升工作统筹效力。一是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工作。近年来,县政府每年年初都召开全县深化“放管服”改革暨营商环境提升工作会议,分析指出全县营商环境工作存在的短板、问题,对全县优化营商环境年度重点工作作出安排部署。二是开展调研找准问题短板。今年来,对标省州营商环境“红黑榜”反馈问题,组织了4个调研组,对县域内各行业50余家重点企业和涉企审批的12家县级部门开展了营商环境专题调研,充分听取市场主体的意见建议,分析研究全县营商环境工作的瓶颈制约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市场主体的具体问题。三是建立监督机制促进工作落实。一方面充分发挥“互联网+督查”“互联网+营商环境投诉”“12345”线上平台作用。另一方面,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点执纪监督内容。县纪委监委印发《加强优化营商环境监督检查工作方案》,紧盯涉企审批部门工作落实和执行力、政务服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企业运营环境、政商关系等方面不担当、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每季度开展一次监督检查,以强有力的监督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任务落地见效。

(三)抓创新促突破,助力企业加快发展。2021年来,根据省、州规范营商环境评价的最新要求,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我县坚持“营商环境好不好市场主体说了算”的原则,把主要精力和资源放在解决市场主体的实际问题上,以实实在在的举措推动我县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不断提升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探索建立了县长、副县长服务企业日机制。制定县长、副县长服务企业日工作方案,成立办公室,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县长、副县长每月确定2个工作日作为服务企业日。服务方式上以到企业现场办公为主,召开办公会或企业代表座谈会为辅。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听取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以及急需县人民政府协调解决的具体问题,现场为企业排忧解难,进一步提升政府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为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四)抓改革激活力,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一是深入推进权责清单制度。根据省、州取消调整行政权力事项相关文件要求,做好省州级下放事项承接工作。2021年以来,共调整县级行政权力事项479项,其中取消67项,承接36项,调整行使主体160项,调整权限范围1项,增加16项,保留县级审批权限41项,审批改为备案2项,合并实施156项。确保我县应取消的行政权力事项坚决取消,应承接的行政权力事项保质保量完成承接工作。同时完成了全县47个政务服务部门57枚电子印章采集,为下一步开展“一颗印章管审批”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二是梳理公布监管事项目录和检查实施清单。对照国家和省州监管事项清单,按照“应领尽领”、“应编尽编”原则,目前,全县30个部门共认领监管事项931项,录入检查实施清单790条,实施清单整体完成率为93.82%,已覆盖监管事项数212条,覆盖率22.77%。共录入执法人员614人。三是统筹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工作。2021年确定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专项小组改革要点6项,启动全县政府职能转变具体改革任务9项,并于10月底圆满完成改革任务。

(五)抓服务提质量,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一是持续完善实体大厅标准化建设。调整优化窗口布局,增设咨询引导志愿服务岗,整合进驻部门服务事项,设置了社会事务、投资项目审批、企业开办、工程建设、公共资源交易、中介超市等6类综合窗口。清理完善各部门行政许可及服务事项,将进驻事项的服务内容、办事程序、申报材料、承诺时限等内容在大厅门口公示公告,营造公开透明的办事氛围。全面推行一次性告知制度、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服务机制。二是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依托政务服务“全省一张网”和“一部手机办事通”平台,在网上大厅同步设立企业开办、社会事务、投资审批、中介超市、工程建设、老年人服务、跨省通办、一件事一次办等综合服务窗口,实现全省首批19个主题事项“一张表单、一次告知、一窗收件、一次办成”。构建起了线上线下融合一体化的政务服务体系。2021年1-12月,县乡村三级累计办件量246344件,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8.24%,全程网办率达58.27%,“最多跑一次”率达99.33%,承诺时限平均压缩86.10%。三是认真落实“好差评”制度。积极引导办事群众开展服务评价。2021年初,加大资金投入,配置自主评价器17台,实现服务事项办件一键式满意度评价,做到了“一次一评”、“一事一评”。根据省州数据通报,1-12月,全县政务服务平台办件量77501件,办事群众和企业共自主评价75433条,主动评价率97.3%,好评75432条,好评率99%,好评率连续八个月达100%。

(六)抓关键盯重点,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达标。围绕营商环境评价关键指标,开展了流程再优化、审批大提速行动。全县优化营商环境9大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已全面达标。一是推动开办企业提速。推行企业开办服务“一窗通”,网上平台已实现“一次提交、同步办理、信息共享”模式,企业设立登记耗时压缩至0.55个工作日,公章刻制耗时压缩至0.25个工作日,申请发票耗时压缩至0.2个工作日,企业开办事项整体耗时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今年以来宾川县新登记注册企业 122户,其中通过“一窗通”平台登记63 户。二是压减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间。不动产一般登记已压减至3个工作日以内,抵押登记办理时间已压减至1.5个工作日以内。三是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窗口已完成整合,住建和自然资源部门派驻人员联动开展审批服务工作。项目审批时间已压缩至50个工作日以内,小型低风险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30个工作日以内,均已实现线上审批。四是降低涉企税费减轻企业负担。严格执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降费政策,截止目前,三大险种降费累计达560万元。五是金融普惠服务实体经济。积极争取国家、省州融资担保基金支持,继续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及放大效应。县财政对符合条件的10类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刑满释放人员,高校毕业生,化解过剩产能企业职工和失业人员,返乡创业农民工,网络商户,脱贫人口,农村自主创业农民)和小微企业给予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2021年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8274万元,申请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资金2288.41万元。积极支持宾川县长江村镇银行中请2020年定向费用补贴资金295.92万元。六是优化用水、用气、用电办理。持续压缩用水、用气、用电报装环节和办理时间,主干管网覆盖的区域内个体用水户报装时限压缩至7个工作日,企业用水户报装时限不超过10个工作日;严格执行高压客户业扩报装“用电申请”“供电方案答复”“竣工检验和装表接电”3个环节,低压客户业扩报装“用电申请”“现场勘查和装表接电”2个环节;恒泰天燃气公司已在县政务服务大厅设立办事窗口,燃气干线范围内5个工作日内完成安装。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对营商环境认识不全面,部门工作联动不足。我县干部普遍认为营商环境就是政务服务环境,其他部门关注不多、重视不够。提到营商环境,普遍过多关注政务环境、审批环境,忽视了设施配套、土地、税费、融资、人才、法治、执法监管等要素,缩短审批时限、压减申请材料似乎成为衡量营商环境好坏的主要甚至唯一标准。部门之间联动不足、协调不到位,特别是涉及要素保障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来回踢皮球的现象仍然存在。

(二)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差距。由于省、州级尚未出台实施意见,县级层面相对集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颗印章管审批”尚未迈出实质性步伐。涉及审批部门事项进驻不完全、授权不充分,导致企业和群众办事“多次跑”“往返跑”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政务服务实体大厅不能满足需求。省州明确要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事项必须进驻政务服务大厅统一办理,实现“应进必进”“只进一扇门”。目前,我县政务服务大厅进驻部门15个,面积只有220平方米。涉及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事项应进未进的部门还有15家,大厅面积需达2600平方米才能满足需求。虽多方争取并积极向县委、政府汇报,但由于项目立项、资金、选址等问题制约,特别是项目建设资金仅仅依靠县级财政解决,压力较大,推动困难。

(四)政务服务体系及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部门派驻政务大厅工作人员年龄偏大,学习能力不强,服务水平和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智慧政务”“政务云”发展需要。乡镇为民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为民服务站政务服务无固定岗位、人员变动频繁,政务服务业务培训不够,存在政务服务事项政策咨询能力、业务操作能力上与群众需求有差距。

四、下步工作打算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下步工作中,我县将根据国家和省州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部署和要求,继续对标对表,紧紧围绕“办事不求人、审批不见面、最多跑一次”和“全程服务有保障”的目标,以市场为先导、企业为中心、问题为导向、服务为抓手,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效率、全力营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时限最短、成本最低、服务最优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具体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抓实优化营商环境各项措施落细落实。积极争取营商环境工作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建立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和企业营商环境反馈问题处理机制。持续抓好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水电气报装、纳税等要素保障。持续推进、推动新修订的19项营商环境指标的全面达标达优,督促各指标牵头部门完成推进落实工作方案的制定,逐项精准推进工作。

(二)稳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根据省、州部署和要求,稳步推进我县相对集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行“一颗印章管审批”工作。做好省州下放事项的承接,提高简政放权“含金量”,确保接得住、管得好。

(三)持续推进政务服务实体大厅建设进度。抓住“十四五”规划开局的契机,积极向省、州汇报,争取项目立项和资金支持,力争尽早启动实施,为全县所有面向群众和企业的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只进一扇门”奠定基础。

(四)持续推动政务服务能力提升。加强窗口工作人员和乡镇、部门政务服务人员业务培训,进一步改善服务态度,优化业务流程,提升业务水平。力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配备综合窗口服务人员,完善“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工作模式,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


作者/县政务服务管理局局长 王翊杰

编辑/杨宏毅

审稿/吴洪彪

终审/杨凤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