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拉乌:聚焦生态产业,续写“国家级生态乡”的秀美篇章





探索出一条林下种植路
拉乌乡地处山区,腐质土多、核桃林大,为林下种植提供了天然优势,同时大规模的牲畜养殖,也为林下种植业的发展带去了大量的有机肥,拉乌乡党委、政府瞄准发展机遇,依据各地气温实际,引入了玄参、青笋、魔芋等林下经济作物,助推林下经济的开发,为当地人民群众增加了一份“林下收入”。
❖
“种植玄参的人力、物力成本非常低,再加上可以自行育苗,种植一年的收入,基本上就是纯收入;而且近两年来,乡上对我们的玄参种植也非常重视,通过很多方式为我们打开了销路,现在都是上门收购,我们只需种出来然后晒干就可以了。” 今年王学礼家种了8亩玄参,出售玄参的收入四万多元。
大厂村委会甘海子村的村民王学礼



/////////
2021年,拉乌乡玄参的种植面积达到了120余亩,每亩玄参可带来5200元收益;种植青笋1600余亩,总产值约1092万元;林下魔芋600余亩,总产值约510万元。

打造好一批生态养殖品牌
广袤的核桃林、清澈的流水,就是拉乌乡最优质的的发展资源。为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打造生态养殖品牌,拉乌乡党委、政府积极统筹谋划,因地制宜助推养殖业发展,核桃林下,一只只土鸡、绿壳蛋鸡在翻找食物,猪仔尽情撒欢;潺潺流水中,三文鱼、娃娃鱼、鲟鱼栖身畅游,一幅生态养殖“画卷”徐徐展开。
❖
“在2017年,省鱼科院受邀到大厂村进行水质检测,经测量,大厂水质非常好,很适合进行冷水鱼的养殖;2018年在乡党委、政府的带领下,我们先后到剑川、鹤庆等多地进行三文鱼养殖技术的学习,在技术准备充分后,于2018年下半年,成功建起了大厂三文鱼养殖基地……”
大厂三文鱼养殖基地负责人安志中



经过多年的探索,目前大厂冷水鱼养殖基地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养殖体系,现有养殖面积1.5亩,养殖鱼类有三文鱼、鲟鱼、娃娃鱼;2021年全年养殖三文鱼约8吨,鲟鱼约6吨,娃娃鱼200公斤,总产值约104万元。
随着生态养殖观念的深入,林下养殖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截止目前,拉乌发展林下“跑步鸡”养殖29000余羽,黑猪养殖1000余头,牛、羊等牲畜养殖20000余只,都是通过林下放养的方式,既能大幅压缩养殖成本,又能让肉类及蛋类的品质得到了保证;而在这之中,新兴村委会创新采用“村集体+合作社+脱贫户”的模式,带动60户脱贫户发展绿壳蛋鸡养殖,现有绿壳蛋鸡4000羽,年产绿壳蛋72万余枚,如全部销售可带来约108万元的收入。

续写好生态之乡秀美篇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贯穿拉乌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依靠生态资源、探索开发生态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是拉乌乡党委、政府一直努力践行的理念。

拉乌乡森林植被覆盖率高达93%,为保护好森林资源,全乡严格执行党政负总责,班子成员包村、干部职工包组、护林员包片、群众包山头地块的森林草原防灭火网格化管理机制,并在重点林区、交通主干道上设卡设点,以防止森林遭受损害;在水资源的保护上,严格执行“河长制”,推行“3+X”治河模式,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建“三清洁”先锋队、义务巡防队、共青团志愿服务队三支队伍,通过“支部动员党员、党员带动农户、农户响应落实”的方式,实现动态巡河,党群护河。

同时,为进一步深化生态产业发展,在大厂投入了20万元建立起15亩的八角核心示范区,助推来凤溪板房300余亩重楼种植,并时刻关注全乡范围内新引进种植业的发展情况,通过乡农经组,适时与农户进行技术和心得的沟通交流,发现并培植新产业,为生态产业发展培植后续力量。

立足绿水青山,聚焦生态产业发展,拉乌乡逐步且合理的开发着生态资源,续写“国家级生态乡”的秀美篇章,以生态产业、绿色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朝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奋发前进。

图文/杨运政
编辑/王翠芳
责编/李丹
审稿/杨宏毅
终审/杨凤云 吴洪彪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