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时讯•文化周刊】人文宾川:寻访平川三位名人——丁怀瑾 杨希闵 杨如轩的墓地

寻访平川三位名人——丁怀瑾 杨希闵 杨如轩的墓地

      ·丁 强


2023年3月18日,农历兔年二月廿七,春光明媚,惠风和畅。宾川县平川在昆明老乡、宾川二中学生丁强、王华银、杨建祥、龚忠政、杨军、杨光敏、吴雪峰7人,相约到昆明黑龙潭寻找平川丁怀瑾、杨希闵、杨如轩三位文武先贤大墓。

说起这3位先贤之墓,只有杨如轩之子90多岁的杨履亨老先生清楚。此前,丁强曾独自去寻找过丁怀瑾之墓,和杨履亨通话中只知道在黑龙潭公园后门附近,但不知道在哪个片区,也不知道坟墓编号,因此没有找到。但和修坟的陈师傅留下了联系方式。几天后,陈师傅带着4人去找了一天,还是没有找到。     

3月18日,王华银、龚忠政、杨光敏先到黑龙潭公园后门,一看山上都是坟墓,一冢一冢去找肯定不是办法。当过兵的王华银提议去护林防火管理站查资料,找到坟墓所葬片区再去寻找。丁强、杨建祥、杨军、吴雪峰赶到之前,王华银在档案中找到了丁石僧之墓所在片区、编号:6片区81号,由于坟墓上名字刻的是“丁石僧”,有些拿不定。

7人聚齐后,要在几大本管理花名册中找到杨希闵之芳名,并不容易!好在人多势众动作快,一人负责翻找一两本,很快就有了结果,几分钟后王华银翻找到了杨希闵所葬位置:2片区3436号。大家一阵惊呼:“今天人多、运气太好了,想找的人一下子就找到了。”

  “杨如轩的坟在黑龙潭公园,我和杨履亨老先生来上过坟,不用再翻找了。”在金宝山公墓工作、深谙此道的杨建祥说道。

翻开丁石僧、杨希闵所在册子页码,大家纷纷用手机拍照、录视频备份。随后,得知我们来找坟的杨师傅带着一位帮手赶到了。

(丁怀瑾墓6片区81号)

简短通报信息、商量后,9人从管理站出来,先去6片区找丁石僧之墓。坟山树木丰茂、荆棘遍地、杂草丛生,坡陡路滑灰大,崎岖难行,坟一冢坟紧挨一冢,不能直上,只能委蛇慢行。10几分钟后,在左路的王华银大声喊道:“师兄,丁石僧找到了!”大家纷纷向左路靠拢,围拢在一冢圆形的大墓前。丁强说:“丁怀瑾,祖籍江西吉安,是我们古底汉邑村丁家人,是我的六世祖,我是九世孙。他早期的字叫石生,晚年字改用石僧。碑上的字用石僧,没有错,就是同一个人。”

丁怀瑾大墓确定后,杨师傅说:“丁师,坟头上草很旺,要不要帮你割割草?”“多少费用?”“六十六。”“好,割!”

杨师傅她们割草同时,我们7人清扫坟拜拜台,摆出祭品。杨建祥担当司仪主持祭拜仪式,宾川丁氏族人丁强主祭,诵读碑文。

打扫卫生

古底汉邑村九世孙丁强主祭六世祖丁怀瑾

丁怀瑾生平(族人丁强整理)

丁怀瑾(1878~1956年),字石生、石僧,祖籍江西吉安府,宾川县钟英乡丁家庄人。

  1878年,丁怀瑾出生于钟英乡丁家庄,少年勤奋好学。13岁时在县应童生考试,名列第一。17岁再应府(州)贡院考试,又列迤西十六属之首,得廪生资格,后入西云书院(今大理一中)就读,他与同学刘九畴等组织“宏毅社”,本“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之义,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潜心于西方格致、理工、地质等新学之研究。

  1900年,丁怀瑾离开大理到昆明,考入云南高等学堂,组织迤西学会。曾策动锡矿工人领袖周云祥发动“临安起义”,起义失败后前往日本。

  1903年,变卖家产后,丁怀瑾西走缅甸,东渡日本留学。

  1904年,由仰光乘船至日本横滨转至东京,入志成中学,后考入日本政法大学,成为宾川最早的留日学生。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织成立同盟会。同年8月20日,丁怀瑾加入同盟会,曾任东京支部长。

  1907年,奉孙中山之命,丁怀瑾与黄兴等同盟会成员策划“河口起义”。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丁怀瑾组织敢死队赴上海追随陈其美。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丁怀瑾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3月22日,宋教仁遇刺的消息传到东京,孙中山先生命丁怀瑾作挽联:“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同年,又任中国同盟会日本东京支部长,日本政府以革命政府大使之礼相待。孙中山离职后到日本,丁怀瑾再渡日本随侍左右。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丁怀瑾奉孙中山之命,回到昆明,参加蔡锷护国运动,任被服厂厂长。因屡立功勋,被护国军授予四等嘉禾勋章,后委任为富顺县县知事。蔡锷病逝后丁怀瑾作挽联:“成不居首功,败不作亡命,誓师二语,何等光明,故一旅军兴,再造共和;下无逞私见,上无争利权,遗书数言,如斯深切,问举国朝野,奚慰英灵?”

   1917年6月,丁怀瑾辞去富顺县长之职,回到家乡居家数年。建一图书馆,内附设小学,以文教服务于乡梓,致力于金沙江开航研究,提出多功能的金沙江开发计划,报告孙中山,得到孙中山回复支持。

1921年,丁怀瑾重返昆明,任云南日报社社长和报界俱进会会长。广东陈炯明背叛革命,孙中山避居上海,丁怀瑾只身赴桂林劝说滇军东下讨陈。广州平定后,孙中山回广东成立大元帅府,丁怀瑾被任命为军法委员会委员兼高要县审判厅厅长;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政治训练部军法审判委员兼第五军军法处处长;随军入江西后任榷云局局长;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任审计院审计和监察院简任秘书。

  1923年,孙中山建护法军政府,任大元帅,丁怀瑾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军法委员兼高等审判厅厅长。孙中山逝世后,丁怀瑾十分哀痛,从此归隐林泉,潜心于佛教。 

  1928年(天运戊辰仲冬),丁氏组织族人重修一世祖丁国亮坟墓,丁怀瑾撰写碑文,落款:大清留日、法学士委充湖北荆州镇守使署执法长六世孙丁怀瑾石生氏顿首题。

   修复的钟英丁家庄丁怀瑾故居

1956年11月,昆明市召开“孙中山先生诞生九十周年纪念大会”,省长于一川特邀丁怀瑾到会演讲。同年12月,丁怀瑾病逝于昆明,享年78岁。   

丁怀瑾一生喜爱文学,擅长撰写诗歌,曾为宾川县大营萂村撰写《南诏大义宁国杨干贞故里碑记》。丁怀瑾信奉佛教,曾被班禅大师聘为高等顾问,抗日战争爆发后回昆明潜心念经礼佛。在平川盘谷村杨氏宗祠内撰有长歌诗文,平川观音寺内还书录有“退一步天宽地阔,到此间月白风清”妙语。他亲手镌刻双石赠给杨如轩中将师长,传为佳话。

后辈们向丁怀瑾、夫人敬献菊花、青香表达哀思,敬献老家包谷酒、杂糖、饼干,请他们在天之灵享受家乡美食;祈求他们保佑古底汉邑村、钟英丁家庄丁氏人丁兴旺,生活美好!

显考杨公讳希闵、显妣杨母陈氏讳志德之墓。族人杨光敏祭奠杨希闵夫妇(杨希闵墓2片区3436号)

之后,陈师傅她们以45度角向右斜上,平川7子下山返回管理处、再上山去2片区寻找。陈师傅很快就找到杨希闵大墓,招呼大家前去祭扫。依然由杨建祥主持祭扫,杨希闵族人杨光敏主祭。

昆明翠湖云南陆军讲武堂杨希闵展板

杨希闵生平(族人杨光敏提供)

杨希闵,1886年农历十月初九,出生于宾川县平川镇平川街,祖籍江西吉安吉水县。幼时读过私塾,平川高等小学毕业后于1905年加入清军。

  1909年9月,考入陆军第19镇随营学校学习。

  1910年5月,随营学校整体编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列为丙班第1队。

  1911年7月,普通科授课完毕后入陆军第19镇(统制钟麟同)接受入伍生训练,10月30日参加昆明“重九”起义,11月1日派任云南陆军步兵第2联(联长张开儒)小队长。

  1912年3月,请长假离职后前往江西投效李烈钧,保送入江西陆军讲武堂将校班学习。

  1913年7月,讲武堂毕业后派任江西陆军第2师(师长刘世钧)步兵第3旅(旅长赵又新)上尉参谋,7月13日随部参加“二次革命”,8月19日所部兵败后离职返回昆明,9月委为云南督军公署(督军蔡锷)少尉候差员,10月派任云南陆军步兵第1团(团长董鸿勋)第1营第1连中尉代理连长。

  1915年3月20日,补授陆军步兵中尉,5月升任云南陆军步兵第1团(团长邓泰中)第1营第1连上尉连长,1916年2月26日升任云南陆军步兵第1团第1营少校营长,4月升任云南陆军步兵第1团(团长金汉鼎)中校团附。8月所部改称四川暂编陆军第7师(师长赵又新)步兵第14旅(旅长王兆翔)第27团,仍任中校团附。

  1917年7月8日,所部改称靖国第2军(军长赵又新)步兵第14旅(旅长刘法坤)第27团(团长金汉鼎),仍任中校团附。12月所部缩编后调任靖国军第1混成团(团长金汉鼎)中校团附。

  1918年5月17日,调升靖国军暂编步兵第9团上校团长,1920年2月9日授陆军步兵上校(广东军政府),5月21日获颁三等嘉禾章(广东军政府),11月升任靖国军第1梯团(辖两团)少将梯团长,12月所部缩编为云南陆军独立混成团,改任少将团长。

  1922年1月16日,升任云南陆军混成第3旅(辖两团)少将旅长兼云南北伐军(总司令官顾品珍)第1路司令官,4月8日所部改称云南北伐军混成第3旅(辖两团),升任云南北伐军(代总司令官张开儒)中将前敌总指挥兼混成第三旅旅长。10月23日升任云南北伐军(辖五旅)中将代理总司令官兼第3混成旅旅长。

  1923年3月20日,所部改编为中央直辖滇军(辖四师),改任中将总司令兼广州卫戍总司令(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委)。3月29日获颁一等文虎章,7月16日兼任中央直辖滇军第1军(辖两师)军长(陆海军大元帅府大本营委),11月14日兼任滇粤桂联军前敌总指挥(陆海军大元帅府大本营委)。

  1924年1月,当选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0月13日所部改称建国滇军(辖三军),升任上将总司令兼第1军(辖两师)军长(陆海军大元帅府大本营委)、广州市军警督察处督办。

平川街上的杨希闵故居

1925年4月15日,兼任财政委员会委员(陆海军大元帅府大本营委),6月12日所部兵败覆灭后避居香港,11月出任旅港驻粤滇军同袍救济会会长,旋定居绍兴。

  1937年8月,移居昆明。

  1949年7月4日,派任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顾问,12月9日随部起义。  

  1955年2月,当选政协云南省委员会(主席谢富治)委员(特别邀请人士)。

   1956年5月,当选民革云南省委(主委龚自知)委员。

   1959年2月,当选民革云南省委(主委张天放)常委。

   1967年1月17日,在昆明病逝,享年81岁。

显考杨公讳如轩府君、显妣杨母李德贞夫人合墓。杨如轩墓在黑龙潭公园

丁怀瑾、杨希闵之墓祭扫完毕,开车返回黑龙潭公园门口,已是下午5点40分,进入公园的大门已到点关闭。丁强、龚忠政向管理人员说明来意,请他们通融后,得以从出门进入公园。福将王华银因要赶回家参加女儿18岁成人礼,提前离去。

杨建祥知道杨如轩大墓所葬位置,带领大家向黑龙潭后山前行。走了几百米土路,看见一座瞭望台,杨建祥说:“到了,杨师长的坟就在后面。”平川学子进入黑龙潭公园祭奠杨师长

昆明翠湖云南陆军讲武堂杨如轩展板

杨如轩生平(族人李正伦整理,宾川二中校友审定。)

杨如轩,字夷斋,宾川县平川镇盘谷村人。

  1891年农历十月初三出生。

  1907年,替兄从军入清军第十九镇七十六标当兵。

  1909年,以见习哨官带职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与朱德、朱培德、金汉鼎、范石生、杨池生等同为丙班同学成为挚友,期间加入同盟会。

  1911年,参加云南“重九起义”。

  1913年至1915年,随朱德所部到滇南剿匪。

1915年,参加护国起义后随蔡锷将军北伐入四川,与北洋军曹锟所部在川南激战,任朱德部营长。

  1916年2月27日,担任敢死队队长,亲率八十名敢死队夜袭棉花坡,攻占敌阵地,取得关键性胜利,后以战功升任团长。

  1920年,随顾品珍从四川撤回云南。

  1923年,唐继尧与顾品珍大战,顾战死,顾部由张开儒率领入粤参加北伐。杨如轩任第四旅旅长,后参与讨伐陈炯明叛乱,升任第一军第二师中将师长。从此获得“杨师长”美名。

  1924年,被迫离职后,改任吴佩孚部第六师师长,驻军赣南。北伐战争吴佩孚战败后,应江西省主席朱培德之邀,到金汉鼎第九军任第二十七师师长。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仍留原部。因与朱德有同窗之谊,念故旧,故有“临川让道”之事。奉蒋介石令,参与围剿井冈山,失败。当时,红军标语有“红军不费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所指即是杨如轩、杨池生两位师长。 

1928年,部队缩编离职解甲,赴上海经办织袜厂。期间,征集名家字画、诗词楹联,为其母亲祝百岁寿和修建杨氏宗祠做准备。

  1930年,受国民政府委派为滇黔“宣慰使”,回云南慰问军民。

  1932年,经龙云一再挽留,任云南宪兵司令兼云南陆军宪兵学校校长、云南警察学校校长、云南戒烟委员。

  1934年至1936年,在盘谷村兴建杨氏宗祠、平川街兴建百岁坊,牛角山北侧平川干地村为其生母杨老太夫人建大墓,将名家题词镶刻于其上,为故乡留下大量珍贵文物。

  1935年,杨如轩出资倡导修建平川观音寺山门、观棚楼、戏台等。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为云南省防空司令。  

  1939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

  1942年,寓居平川,与乡贤筹划出资兴办平川中学,聘请西南联大师生来任教,造福乡里,亦为宾川二中之创立奠定基础。

  1946年,当选为宾川县国大代表、国府戡乱委员、宪政实施委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被判刑,解除劳动改造后,曾任云南省政协委员。

  1976年,受聘为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负责撰写文史资料,发挥余热。

  1979年,杨如轩病逝于昆明,享年88岁。

修复后的平川盘谷村杨如轩故居

杨如轩先生开朗豁达,能文能武,有近百首诗传世;爱京剧、滇戏,为滇省著名票友,曾在昆明创办雅集社,不时粉墨登场,尤喜演饰关云长,传为佳话。2019年底,宾川二中校友感念“杨师长”等乡贤,特在平川观音寺宾川二中校史陈列室建立展板一块上书此生平,彪炳其历史功绩。

考虑到杨如轩师长是宾川二中创始人、生前喜欢热闹,杨建祥特地带了音响设备,在墓前给他播放了京剧《桃园结义》《定军山》。

祭奠完三位宾川先贤、名人,已是夕阳西下、傍晚时分,一轮火红的太阳似落非落悬挂在天边,大家觉得一切刚刚好,太顺利了,刺都没有戳到一颗。对三位先辈一再表达感恩之情,特别是感谢杨如轩师长,他既是过去国民革命军名副其实的师长,也是宾川二中学子共同的校长、师长、老师,感谢他创办了宾川二中,培养了6642名学生,惠及千家万户,造福平川地区子孙后代。祈祷三位前辈的英灵光耀故乡、光照后人——平川地区永远钟灵毓秀,地灵人杰;宾川、平川人永远光明磊落、兼资文武,人才辈出,一代更比一代强!


图文/丁强 龚忠政

编辑/杨宏毅

审稿/吴洪彪

终审/杨凤云

投稿邮箱/bcrmt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