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梁河】九保漫游录 第二站:九保村史馆

图片


第二站

图片

九保村史馆:古镇里的时光琥珀

图片

青石板路的纹路里,藏着马帮铜铃的余响;飞檐翘角的阴影下,叠着明清商帮的剪影。九保,这座西南丝绸之路上的汉文化驿站,从来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坐标——它是时光揉碎了的琥珀,封存着戍边的烽烟、贸易的繁华,还有各族儿女共生的温度。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九保村史馆,探寻九保古镇浪漫的时光故事。

图片
图片

九保村史馆坐落于九保左宁文化园内,2021年启动建设,2023年6月19日建成开馆,展馆面积385平方米。九保古镇作为西南边疆地区最后一座汉文化驿站,自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纳入汉朝版图,至今已沉淀了近两千年的文明。

图片

馆内设有图文展板226块,收集展出实物200多件,通过文字叙述、实物印证、场景还原等方式,从丝绸之路古驿站、边陲重镇南甸营、传统村落名古镇、百年教育兴桑梓、人才辈出多乡贤、包容和谐文明村、美食文化荟萃地、农耕商贸领风骚、乡村振兴谋发展九个维度,全面生动地讲述九保千年古镇的历史变迁、文化底蕴、人文资源、经济社会发展与村镇蝶变。它不仅是九保村的全方位宣传窗口,也是县级层面的立体化宣传平台,更让各族群众在耳濡目染中,悄然读懂这片土地的时光流转。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站在序厅的余晖里,指尖抚过仿古青砖,仿佛能触到明清时期马帮的体温。黎元洪题写的北平门与岑春煊题写的右安门的模型静静陈列在序厅两端,诉说这里作为“蜀身毒道”最后一站的故事:腾冲来的马帮从北平门涌入,在九保稍作休息,又从右安门出发,驮着翡翠与香料、丝绸与茶叶走向缅甸。

图片
图片

 尹家茶铺的场景复原里,“尹水解渴”的对联墨迹未干,三杈马灯的玻璃罩上,还凝着八十年前的煤油味。清代范家马店曾容下两百匹骡马,马帮的“大锅头”与“马脚子”在此歇脚,割马草的农人吆喝声穿过街巷——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九保的马草生意才随汽车轰鸣渐远。

图片

馆内,两枚印章的拓印泛着历史的光辉。明永历帝奔缅时遗落的“礼仪房提督关防印”与“安南州印”,一枚藏于德宏州博物馆,一枚存于县档案馆,字里行间都是王朝更迭的印迹。而更动人的,是那些未被岁月尘封的文脉:1907年的南甸小学堂书声琅琅,1910年云南首所乡村女校“懿范学堂”里,女孩们提笔写下的属于自己的天地。“不读书,非九保人”,至今仍在古镇上空回荡。

图片
图片

阿昌族织锦的“节子花”纹样里,藏着孔明授艺的传说;傣族排芒的沉闷声中,混着滇戏的清脆调子;127个姓氏在姓氏墙上共生,罕见姓氏的背后,是茶马古道上迁徙者的密码。五十余种风味在古镇街巷流转:八大碗里有中原的醇厚,大薄片的26层刀工藏着边疆的精细,多样的九保村小吃,蕴含着古镇人民别样的烟火气息。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站在村史馆门口,看着夕阳掠过文星楼的飞檐,你会懂得九保古镇的浪漫,从不是孤芳自赏的古老——它是马帮与象脚鼓的和鸣,是家堂香火与现代炊烟的交融,是每一块青石板都在诉说的话:这里的时光,从未老去。

图片


若你也爱这带着温度的历史,不妨循着丝路的余韵,来此赴一场与时光的约会吧~

图片

旅客朋友们!前方列车即将到站,下一站:三眼井抗战遗址。

图片
图片


图片

来源:九保阿昌族乡

编辑:赵睿

审核:杨发文 李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