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7天7夜险象环生的漂泊,当流离海外的游子终于踏上祖国的土地,“回家”的安心瞬间抚平了所有的惊惶与疲惫,只剩下对新生活的渴望与期待。
从归国时随身携带的小藤箱,到如今安居的小洋楼;从荒山荒地荒坡的拓荒岁月,到如今遍地飘香、硕果累累的现代化果园——宾川县金牛镇柳家湾华侨社区的六十多年发展历程,是一条归侨从安居走向振兴的奋斗之路,更是一部归侨与土地相融、与同胞共生的史诗。
上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面对南亚、东南亚一些国家掀起的排华浪潮,祖国毅然敞开怀抱,在宾川成立了太和、宾居、彩凤三个国营华侨农场,接收安置了来自印尼、印度、越南、缅甸等8个国家的归侨共8000余人,其中宾川太和华侨农场(今柳家湾华侨社区)成为重要安置点,接收了3790名归侨。
来自不同国家的归侨,住进了农场为迎接他们提前紧急修建的军营式联排房屋。他们和当地白族、彝族群众一起,在宾川这片热土上挥洒汗水,开沟挖渠、修堤筑坝、垦荒造田、辛勤耕耘。迎侨堂前载歌载舞的彩绘,定格了这份手足深情。
农场建立后,在国家各项惠侨政策的支持下,迅速兴办了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组建了公安派出所,并创办了公交公司、基建公司、供销公司、粮油加工厂、养殖场等一批农场企业。这种形“小农场、大社会”无所不包、无所不揽的经营体制,成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早期典范,为宾川县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宾川是中国著名的“水果之乡”“柑桔之乡”和“葡萄之乡”,能有这些荣誉,广大归侨侨眷功不可没,他们开阔的眼界和敢为人先的勇气为宾川注入了新的活力。
建场初期,归侨们敏锐地利用宾川热区资源和自身海内外联系广泛的优势,率先在太和农场引进天竺葵并试种成功,随后向全县推广。1960年10月,农场派归侨林永华到昆明植物研究所学习天竺葵栽培技术,并运回500株进行试验成功后逐步发展起来。1972年发展到1137亩,至1979年,全县天竺葵种植面积已达1.14万亩。1994年,天竺葵油高达每千克860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除了天竺葵,农场还先后种植过棉花、甘蔗、花生、油菜、苹果等数十种作物以及中药材,不断摸索试验寻求更多的路子。
更大的变革始于葡萄。1998年,太和农场引进了巨峰葡萄,之后又引入无核白鸡心葡萄。1999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红提葡萄也在宾川安家落户,随后阳光玫瑰等优质新品种也相继引入。同时,在柑桔方面,碰柑、柳叶桔、纽荷尔等柑桔新品种也早在八十年代就由太和农场引进,一度成为宾川县柑桔主流品种。
归侨的回归,让这片热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他们引进的新品种、新技术,深刻改变并优化了全县的种植结构,亩产值实现了从百元到千元再到万元的跨越,极大地加速了宾川迈向现代化的步伐。
归侨们在积极融入当地文化、风俗、饮食的同时,也保留着一些原居住国特有的习俗,宾川这片包容的土地欣然接纳了这些文化。柳家湾华侨社区立足侨情,发挥印尼、印度、越南等国家归侨异彩纷呈的侨乡特色文化优势,建成全州首个“民族之家”,组建了“金侨乐队”。他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挖掘侨乡丰富人文资源,建起了11个文化活动场所和16支文艺队,成功打造了《侨乡风情》《巴巴呀》《丰收乐》《相聚》和情景剧《圆梦侨乡》等一大批极具南亚、东南亚风情特色的文艺节目。
2023年至2024年,金牛镇成功举办了两届侨乡文化旅游节,4家企业和34家个体户展示了琳琅满目的侨乡特色美食及产品。游客不仅能品尝地道的炸春卷、白斩鸡、小卷粉等“侨乡菜”,还能深入华侨庄园葡萄园参观。大家在品美食、看展演、观书画中沉浸式体验侨乡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力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如今的华侨社区,东南亚风情民居鳞次栉比,昔日的联排房屋戴起“斗笠顶”、披上“纱丽彩墙”,焕然新生。六十余载光阴流转,异乡早已成为深深眷恋的故土,侨乡的果树在热土里扎下了深根,而归侨的根脉更是在相守相助中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