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德宏梁河:从“出山难”到“幸福来”——傈花卡的搬迁振兴路
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遮岛镇,半山坡上的红墙屋舍如展翅的飞鸟,与背后葱郁的山林构成一幅和谐的画卷,这里是遮岛镇傈花卡移民搬迁安置区,151户傈僳族群众的新家园。这个从“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困境中崛起的傈花卡,正以产业多元、风貌焕新、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书写一份让群众满意的民生答卷。
“以前在山上,孩子上学要走两个小时的山路。”傈花卡村民余长兴的话语里,藏着搬迁前的窘迫。2021年,梁河县启动傈花卡易地搬迁工程,将梁河县8个傈僳族聚居村的群众集中安置。如今,学校、卫生室就在社区旁,石板路连通家家户户,水电网络全覆盖让“数字生活”走进了傈僳族家庭。
产业振兴是稳得住的关键。在沪滇协作资金援建的8亩多民族文化广场一楼的电子厂车间里,20名傈僳族妇女正在组装充电器。“在这里工作每月能挣3000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务工村民李妹花的话道出了实情——企业通过灵活工时设计,让搬迁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广场出租的3栋电子厂车间,每年为傈花卡带来了3万余元的集体经济收入。
“竹米炖飞鸡”成为民宿菜单的爆款。傈花卡依托傈僳族传统建筑打造的3家示范民宿,每到周末就一房难求。村民杨阿妹的农家乐里,生长周期50年的竹米搭配山林散养的“飞鸡”,一桌民族宴能挣300元。5家便民商店里,傈僳族刺绣、竹筒酒等当地特色产品成了游客的抢手货。
“庭院经济”激活了搬迁群众的内生动力。傈花卡采取“政府规划+农户自建”模式,引导家家户户利用房前屋后种植果树等。石板路两侧的梨树下,傈僳族特色音符装饰的红砖墙成为网红打卡点,“住民宿、品山味、购特产”的产业链条初步形成。

集中居住,民族节庆更热闹了。傈花卡作为傈僳族聚居区,始终将民族文化传承作为重要使命,在乡村建设中充分尊重和保留傈僳族传统文化,让民族传统在新家园中延续传承。“我们的阔时节都是在这个文化广场上举办的,我们的打跳要持续三天三夜呢!”余长兴指着文化广场上的篝火塘说道。搬迁后,居民更集中了,民族节庆变得更热闹了。
羊头与圣水碗造型的寨门守护着民族记忆,房屋檐角的傈僳族图腾诉说着迁徙故事,每一处细节都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情感。“过去我们总是担忧民族文化会面临失传的风险,如今搬迁群众集中居住,傈花卡开设的民族文化课堂,让傈僳族语言、歌舞有了传承的载体。孩子们学唱古歌,比我们当年学得快。”余长兴欣慰地说。
傈花卡在乡村蝶变之路上步伐坚实,靠的是脚踏实地的稳健前行。积跬步以至千里,未来,傈花卡将持续锚定乡村振兴目标,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勇前进,不断开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来源:“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作者:遮岛镇 余林弟

编辑: 尹加根
责任编辑: 尹凯帮
审核人: 杨发文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