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尝鲜菌,这份野生菌安全食用指南别错过!

图片
图片

又到一年菌飘香


每年6—9月,山林里松涛翻滚,雨水一停,干巴菌、鸡枞、青头菌、松茸、见手青……便争先恐后探出头来。它们是大自然馈赠的山珍,也是大理人舌尖上的乡愁。


今天,小编为您送上一份“科学吃菌指南”——既懂美味,更懂安全。


图片


一、大理常见可食用野生菌图鉴


(一)干巴菌:松毛下的“黑金”


图片


1.产地:苍山海拔 1800—2600 米的云南松、华山松林下,洱源凤羽镇、鹤庆草海周边的松林带等地也有分布,这些地方的松树多与杜鹃、杨梅等灌木共生,松针腐殖土为干巴菌提供了绝佳的生长环境。


2.特色:无盖无褶,状似牛牙,表层布满纤细的绒毛,新鲜时呈黄褐色,晒干后变黑发亮,香味酷似腌牛肉干,带着山野的浓郁气息。


3.推荐做法:在大理,最经典的当属干巴菌炒皱皮青椒,选用本地特有的皱皮辣,辣中带鲜,与干巴菌的醇厚相得益彰;此外,白族人家还喜欢用干巴菌与火腿同炒,装入陶罐蒸熟,菌香与肉香在高温下充分融合,是节庆宴席上的珍品。


图片


(二)鸡枞菌:白蚁“养大”的菌中王子


图片


1.产地:南涧无量山周边的林地、祥云沙龙镇坝子边缘的灌丛中,弥渡红岩镇的红土地松林下等地也颇为常见,这些地方的白蚁巢多分布在疏松的沙壤土中,为鸡枞菌提供了独特的生长基质。


2.特色:与白蚁共生,形成奇妙的生态关系,菌柄粗壮,肉质肥厚呈丝状,颜色洁白,味道鲜甜中带着一丝山野的清冽,雨后采摘的鸡枞尤为鲜嫩。


3.推荐做法:大理人常将鸡枞与本地土鸡同炖,加入少许火腿提味,汤色清亮,鲜而不腻;油鸡枞的做法更是代代相传,用菜籽油慢炸,加入花椒、干辣椒,封存于土陶罐中,用来拌本地的米线,是难得的美味。


图片


(三)青头菌:大理人餐桌的“小清新”


图片


1. 产地:苍山十九峰山麓的混交林里,尤其是马龙峰、玉局峰下的栎树林中较多,剑川石宝山的杜鹃林与松林交界处等地也易采得,这里的土壤富含腐殖质,且湿度适中。


2.特色:菌帽呈青绿色,带有天然的纹路,菌肉白嫩细腻,切开后会缓慢氧化变色,口感脆嫩,味道微酸回甘,带着淡淡的草木清香。


3.推荐做法:青头菌炒火腿是大理餐馆的经典菜式,菌子的清爽与火腿的咸香相得益彰;而在白族人家,青头菌豆腐汤则更受欢迎——用本地石膏豆腐慢炖,汤色乳白,鲜味浓郁,最后撒上一把翠绿葱花,清爽鲜美,是夏日消暑解腻的绝佳美味。


图片


(四) 松茸:海拔3000米以上的奢侈品


图片


1.产地: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冷杉林、云杉林内,洱源鸟吊山的高山草甸与针叶林过渡带等地,这些地方海拔高、气候凉爽,无污染的环境造就了松茸的高品质。


2.特色:菌盖呈褐色,带有纤维状鳞片,菌柄白色粗壮,菌肉厚实,散发着独特的浓郁香气,从出土到食用,48 小时内是最佳赏味期,越新鲜味道越醇厚。


3.推荐做法:在大理,炭烤松茸时会选用本地的松木炭,烤至表面微焦,刷上少许蜂蜜,保留松茸的本味;松茸刺身则搭配本地的梅子醋,酸中带鲜,更能凸显松茸的清甜;此外,白族人家还会用松茸与糯米同蒸,做成松茸糯米饭,菌香渗透每一粒米,是招待贵客的美食。


图片


(五) 见手青:山林间暗藏的鲜醇诱惑 


图片


1. 产地:见手青在大理的山林中分布较广,南涧无量山的针叶林与阔叶林混交地带、祥云沙龙镇坝子边缘的疏林里,以及弥渡红岩镇红土地周边的松林地等都颇为常见。这些区域气候温润,腐殖质丰富的土壤为见手青提供了适宜生长的环境,使得其在雨季里能旺盛生长。


 2. 特色:见手青菌盖多呈扁半球形,颜色多样,有紫红、褐红、姜黄等,菌柄粗壮,肉质紧实。最显著的特点是菌肉被触碰或切开后,会在短时间内变为青蓝色,这也是其得名“见手青”的由来。它香气浓郁,鲜味十足,但需注意部分品种含有毒素,必须彻底煮熟煮透才能食用。


 3. 推荐做法:在大理,见手青最经典的吃法莫过于干椒见手青——菌子切片后,与剪段的干红辣椒一同下锅,热油激发出干椒的焦香,再倒入见手青大火快炒。菌子的鲜嫩与辣椒的香辣交融,出锅时脆嫩爽口,鲜香中带着一丝热辣,格外开胃。若想滋味更醇厚,见手青炒火腿是不二之选。本地的老火腿咸香浓郁,与菌鲜层层叠加,舀一勺拌饭,便是白族人最爱的家常美味。还有一种质朴的吃法,是见手青炒蛋。蛋液裹着菌片滑入油锅,金黄与灰褐交织,鲜香扑鼻。不过需切记:见手青务必彻底炒熟,高温烹煮方能化解风险,让美味与安全兼得。


图片


二、大理人“识菌口诀”


(一)观伞盖伞面完整无破损,无黏液附着,色泽自然均匀


(二)闻菌香:优质菌应有清冽木香或淡淡坚果香,忌酸腐味、霉味等异味


三)验菌体:掐断菌柄观察

1.切面不变色(见手青等特殊变色菌除外)  

2.无异常汁液渗出(奶浆菌等特殊菌种除外)


四)记生长环境

1.只采熟悉林地菌  

2.远离三类危险区

(1)公路边(汽车尾气污染)  

(2)污水沟(重金属富集)  

(3)垃圾场(毒素渗透)  


(五)留溯源证据:遇陌生菌种必做

1. 多角度拍照(俯拍伞盖、侧拍菌褶、特写根部)  

2. 记录GPS定位(手机自带定位功能)  

3. 保留完整样本(用干净纸张包裹) 


三、安全食用“四不”原则


(一)不采不买不认识的菌。


(二)不生食或凉拌野生菌


(三)不多种菌混炒,避免交叉污染。


(四)不饮酒佐菌,乙醇可加速毒素吸收。


四、不可食用的有毒菌子


(一)白毒伞:通体白色,伞盖光滑,菌柄细长有菌环,多生长在栎树林下,毒性极强。

(二)毒蝇伞:伞盖鲜红色,布满白色鳞片,菌柄黄色带菌环,常见于针叶林,含致幻毒素。

(三)豹斑毒伞:伞盖黄色或褐色,分布白色斑点,有菌环,多生于腐木旁,毒性剧烈。

(四)毒红菇:伞盖鲜红色,菌柄白色,无明显菌环,生长在草丛中,含胃肠毒素。

(五)肉褐鳞小伞:伞盖褐色带鳞片,菌柄细长有菌环,多生长在腐殖土上,毒性强。

(六)秋盔孢伞:菌盖暗褐色,边缘内卷,菌柄细长,生于腐木上,含剧毒。

(七)纹缘盔孢伞:菌盖浅褐至深褐色,中部微凸,边缘有细密条纹,菌柄细长呈黄白色,常生于南桉树下的腐木上,含剧毒肽类毒素。

(八)桉树假尾孢:多生于南桉树叶背面,斑点近圆形或不规则,呈暗褐、紫红或黄褐色,虽非传统意义上的食用菌形态,但其菌丝及孢子含有刺激性物质,不可食用。  

(九)黄毒蝇鹅膏菌:伞盖呈黄色,表面有白色疣状鳞片,菌柄黄色且具菌环,在南桉树下的阔叶混生区域偶有生长,含光敏性毒素,误食会引发皮肤过敏及肠胃不适。


五、万一中毒怎么办


(一)立即催吐(意识清醒者)。


(二)携带剩余菌样,第一时间就近送医。


(三)拨打大理州急救电话120或州疾控中心24小时值班电话。


六、合法采摘,守护绿水青山


(一)禁止采挖直径<3cm的“童菌”。


(二)禁止砍伐菌根树、破坏白蚁巢。


(三)禁止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采摘。


违反《云南省野生菌资源保护办法》的,最高可处5000元罚款。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让我们以敬畏之心,共享这份来自山林的馈赠。

图片



来源/大理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编辑 责编/李蓉

终审/杨凤云  张进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