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通海高台火到爱丁堡!百年非遗的新打开方式绝了

WechatIMG23.jpeg

近日,第78届爱丁堡艺术节“我们的文化周”(Chinese Culture Week)在苏格兰首府盛大开幕。《通海高台2066》闪耀亮相,让地方性的文化记忆跨越国界,向全球观众展现通海非遗的时代新生,这不仅是对通海文化魅力的认可,更是“通海高台成为非遗数字化与全球传播的新样本”的一次重要展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微信图片_2025-08-16_100642_175.jpg

通海高台于每年大年初一在通海县城展演

通海高台形成于明末清初,以“神、奇、险、秀”著称,演出时,艺人们在装点华丽的铁杆上,演绎一出出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宛如“可移动的舞台”,是一门以戏剧、神话、传奇为主要内容,集雕朔、绘画、簚扎、铁木工艺于一体人独特艺术,现已成为该县重要节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展演节目,对繁荣民间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图片WechatIMG27.jpeg

爱丁堡艺术节自创办以来,吸引了超过420万观众的参与,成为全球文化交流的热土。在众多参展项目中,《通海高台2066》以其独特的“非遗+AI+VR”融合形式,成为本届文化周的关注焦点。该作品由艺术家朱婉蓉创作,以云南通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抬阁(通海高台)为灵感、通海人自发记录的历年高台照片为素材,借助人工智能(AI)与虚拟现实(VR)技术,创作的AI作品《通海高台·电子往生1993—2014》,利用AI修复20年间七组经典高台场景,构建出一个动态流动的“非线性记忆剧场”,实现了从历史档案数字化复刻到未来仪式虚拟预演的双重跨越,这既是对传统的数字化保存,也是一次视觉感知上的再激活,大大提升了通海高台的对话能力。

WechatIMG8899.jpeg

这种游戏化的沉浸式体验被赋予了强大的互动叙事潜能与数字化触达优势,为这项有着四百年历史的通海高台在当代的创新表达与活态传承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作品结合具备全景沉浸感的VR/AR技术,不仅深度挖掘和再现了非遗技艺的文化价值,也让这一古老民俗在数字世界中重获生机,跨越时空、地域与全球观众建立起全新的文化连接。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我扎了五十年高台,抬的不只是娃娃,是通海的魂。”通海高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公孙馨表示:“要真正让非遗‘活’起来,也不只是传承,而是被重新感知、重新生成、重新连接。”

在艺术家朱婉蓉看来,传承不仅仅是保存过去的样子,而要不断地更新它的生命方式,与世界连接和共鸣。“对中国文化怀有热情和喜爱之情,作为视觉艺术家,有责任用自己擅长的技术将非遗带到出来,让全世界的人能够看到、感受到、体验到。”朱婉蓉表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朱婉蓉是土生土长的通海人,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现在英国伦敦居住。朱婉蓉有着9年视觉工作经验,其艺术实践融合了时尚摄影、VR、XR、3D、AI和表演,作品《阴影交响曲》入围2024年SOLO AI '24 奖十佳作品。2025年2月至3月在云南通海策展国家级非遗项目抬阁(通海高台)《时空中的非遗记忆与重生 - 高台之上》公益展。

图片
图片


全媒体记者:师云波  通讯员:朱婉蓉

编辑:杞文慧

初审:杞文慧

复审:冯夕霞

终审:师云波




















































































名城通海

穿越千年古郡的礼乐光影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