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时讯•文化周刊】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辑一)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专辑一)

01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赋并序》之

滇云壮歌

作者:山居茶人

岁在乙巳,时序金秋,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抚今追昔,百感交集。夫云南之地,雄踞西南,屏藩神州,其儿女于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血沃山河,功勋卓著,仰为赋以彰其烈。

<一>烽火燎原

东瀛逞凶,狼烟骤起。铁蹄踏破卢沟月,血雨染红金陵壁。白山黑水哀鸿野,中原大地悲笳急。然我华夏儿女,宁可玉碎不作瓦全,执干戈以卫社稷。平型关前首破顽敌神话,台儿庄上终扬汉帜雄威。杨靖宇食草殉国,肝胆照雪原;赵一曼受刑不屈,英魂裂苍穹。此诚危急存亡之秋,实乃奋袂争先之时也!

<二>滇云奋起

观夫云南子弟,闻战鼓而昂义首;云岭天关,见烽火而擎帜旗。六十军出征,台儿庄血战,十万滇儿郎以血肉筑长城,挫倭寇之锐气,扬“云南钢军”之威名。中条山麓,三军将士玉碎不改其志;湘赣战场,万千英魂血染犹闻杀声。唐淮源将军殉国前慨言:“吾辈唯有以死报国”;寸性奇将军负重伤仍呼:“男儿须展平生志”。四十二万云南子弟慷慨从戎,十多万忠魂碧血洒遍华夏。

<三>血沃滇西

至若滇西沦陷,怒水呜咽。各族儿女同仇敌忾,土司头人共举义兵。龙潞游击队出没丛林,滇西自卫军纵横边关。远征军强渡怒江,反攻首捷于斯土;民众队巧设奇兵,歼敌屡建其殊功。松山攻坚战,血色浸透红土地;腾冲收复战,忠骨垒就凤凰碑。二十万民工冒死支前,枪林弹雨送粮弹;三十万民众毁家纾难,饥寒交迫供军需。老翁献寿材以葬英烈,村妇捐耳环以购飞机——滇人义举,感天撼地!

      <四>壮采丰碑

若夫滇缅公路,劈千峰而通血脉;驼峰航线,破九霄而输元气。南洋机工,越重洋以归国;飞虎雄鹰,御长空而歼敌。滇越铁路,生命线永不断绝;中印油管,能源流长供不断。甚若献金运动,报童捐铜板,挑夫献血汗,集腋成裘达三千余万元;献机壮举,三十架战鹰翱翔苍穹,数量冠全国。昆明血库,民众挽袖献热血;曲焕章馆,良药频送济伤员。云南以一千二百万人口之省,担百万军民粮秣之供,自己吞糠咽蓿,而供前线精米白面——此等牺牲,举世罕有!

<五>胜利荣光

乙酉之秋,倭寇乞降。九月吉日,举国欢觞。云南军民,血战十四载终见曙光;抗战史册,铭刻三千万英魂忠烈。滇西终成全国最先光复之土,腾冲实乃华夏首复县城。当是时也,点苍山欢歌起舞,金沙水载誉粼波;傣家泼彩,彝寨踏歌。然欢庆之余,更思来之不易:滇西反攻,伤亡六万七千将士;歼灭日寇,四万八千具尸横野。此实以血换之胜利,以命博之和平!

      <六>铭史启新

今逢八秩庆典,吾等抚卷而长思。乌斯浑河八女投江处,烟波浩渺;狼牙山五壮士殉国地,松柏长青。滇西抗战纪念馆,二十四万英名镌金石;国殇墓园,数千忠骨伴菊兰。叹夫云南抗战精神: 乃“宁碎不全”之气节,“边关铁锁”之担当,“纾难为国”之奉献,“众志成城”之团结也!此精神同与太行烽火、沂蒙红嫂、中原血战、东北抗联,共铸中华民族不朽之魂。

有诗赞曰(依平水韵四支部):

河图欲碎破流离,豪气滇云走帜驰。

万马千军长意概,忠肝义胆砺传奇。

松山血染春秋翠,怒水涛逢胜利帷。

耻辱铭心须永记,金瓯雄固映红旗!

跋:此赋非为延续仇恨,本欲昭示:和平得来匪易,唯记历史教训,方可不负先烈,遂开创未来。云南军民抗战之贡献,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壮丽史诗中之重要篇章,其精神必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注:赋中数据与史实主要参考云南抗战史料,其中云南出征42万人、伤亡10万人、滇西反攻伤亡数字、献金献机、民工支前等均据《云南日报》及党史研究室文献等。

02
 

观抗战胜利八十周年阅兵感怀(新韵)

          作者: 张树宏

   银辉铁阵耀京城,

健步铿镪鬼魅惊。

金甲震天惊魍魉,

战鹰掠日裂苍溟。

卫民岂惧烽烟迫,

醒世长须戟盾精。

止武唯凭威德立,

全球共仰太平旌。

03

中华崛起——观9.3阅兵感怀        

 作者:李林海

(一)

八秩风云铸铁肩,

金戈耀日镇苍天。

长安街阔惊雷动,

碧落鹰扬彩练翩。

血染旌旗魂未逝,

光寒剑戟志犹坚。

兴邦岂惧蓬山险,

敢挽雕弓射霸权。

(二)

鸽羽腾空八万列,

笙歌鼎沸凤凰弦。

旧时烽火凝丹悃,

今日龙韬护禹篇。

浩气长存寰宇敬,

宏图新绘史诗新。

重器峥嵘平海岳,

雄风浩荡贯坤乾。

04

熏风畅和传薪火

作者:杨雄武

89年前,红二六军团长征过宾川,一面惩治土豪劣绅,一面宣传抗日救国真理,赢得宾川人民群的信任与追随,宛如在宾川种下红色火种,照亮了热区广大群众的心灵,照亮了宾川前行之路,点燃了宾川儿女投身抗日救国激情。

“轰 轰”的炮响,打破了宾川县城的寂静,震破“宾川县防共保安委员会”的美梦,给宾川人民送来抗日救国真理。

1936年4月19日,红二军团四师直逼宾川县城——州城(老县城),驻扎于周官营、白庄帽、大罗城、大山后一带。是夜,后续部队也陆续进入宾川,分宿在上川坝各村寨。

当时,宾川反动县长杨绍曾,“剿匪司令”闫德臣,在红军到来前一个多月便成立了“宾川县防共保安委员会”,杨绍曾任主任委员,张绍康为城防总指挥。强令常备队原有180人延期退伍,且新增150人。4月12日,又将三个区的民团调进县城,守城团队总人数达1000多人。同时,从昆明购回新枪70余支,并收罗了辖区内的公私枪支,调集万余民夫到县城构筑工事,抢修了护城壕,在城外设置厚约8尺的杂刺及仙人掌障碍,用土坯堵死四道城门。

狡猾的阎德臣主张在险要之地吃凉水箐、梁王山等地伏击红军。杨绍曾不予采纳。阎德臣认为,仅凭千余民团和壮丁要抵挡突驰数省的红军毫无胜算,便借口回乡组织民夫带着几个亲信离城而去。

州城本非军事要塞,不攻州城,红军照样可以继续北上,但为了教训这股胆敢顽抗的反动势力,红二军团决定攻打州城,但始终没有放弃和平解决方式。

4月20日拂晓,二军团四师十团移驻大罗城、大山后一带,十二团(团长黄新廷)及师侦察连在城东南门外集结。同时,派出团参谋长带领五名战士,经南薰桥抵月牙城喊话,要求县长出来谈判,解决红军和平过城问题。阴险狡诈的城防队以听不清喊话为借口,一再要求红军代表“再走近一点”。团参谋长和五名战士正往前走,只听“轰”的一声巨响,反动的城防队公然开炮打死红军谈判代表,于是,攻城战斗打响。

四师侦察连和十二团依托南城外的民房,向城上守敌猛烈射击,使敌人抬不起头来。敌人用草把扎在竹竿上,点火引燃靠近城墙的民房。红军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一面切断火路,使之不致蔓延,一面迅速撤至离城墙稍远的民房内,或爬上房顶,或挖通后檐墙,与城上守敌对射,以掩护登城部队。登城部队则扛着木梯,迅速冲到城墙下。可是,刚搭上梯子,守敌就采用石头砸,木杠撬,铁钩勾等手段,使红军的梯子或被砸倒,或被撬翻,或被勾入城内。

血战约六小时,始终未能登城。

几名战士向贺军长(贺龙)报告:“城没攻下。”贺军长微微皱眉道:“怎么,一个小小的县城都没攻下?”站在旁边的一个小战士出主意说:“首长,用炮轰。”“不、不、不!城里大都是老百姓,怎能用炮轰。告诉攻城部队,要多想办法,尽量减少城内百姓的伤亡,在天黑前,拿下州城。”贺军长右手拿着黝黑的烟斗,连忙摇头道。前来报告的士兵大声道:“是。”敬了个军礼,转身离去。

下午四时许,攻城战斗再次打响。

四师十二团及师侦察连在东门、南门佯攻,猛烈的火力打得敌人抬不起头。县长杨绍曾和城防总指挥张绍康感到东门、南门吃紧,慌忙把西门北门守卫主力调来增援。十团乘虚占领了北门外废碉楼及城西制高点,以密集的机枪火力掩护登城部队。登城部队扛起数十架云梯,冒着敌人的弹雨,越过刺篱,跨过护城壕,一边向城头投扔手榴弹,一边将云梯搭上城墙。城头守敌被炸得血肉横飞,乱作一团。红军指战员奋勇登上城墙。南门守敌听到西北城破,无心恋战,十二团借机登上城墙。县常备第四期代理中队长陈进显威逼城防队顽抗,被当场击毙。余众窜向东门,大部分被俘。城防总指挥张绍康、副总指挥熊国珍落荒而逃,杨绍曾躲到县衙后花园内的破碉楼上,后半夜潜逃出城。

此役,红军以近百人的伤亡取得了战斗的完全胜利,毙敌178人,伤129人,俘获300余人。

红军进城后,处决了警察局长吴绍伯、县参议长赵现清及为非作歹的法警、政警、清丈官等24人。释放了50余名文职官员和勤杂工,较为开明的县副参议长褚美轩也被释放。打开监狱,救出40多名受害者。从牢里出来的李璞、赵尔灿及许多被俘的民团成员听了红军的宣传,目睹红军是为劳苦人民做好事打天下的军队,270多名志愿参加红军。

无独有偶,从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一群江南氏族陆陆续续来到这里,开启开发云南边疆之旅。

在州城南门外钟良溪上建南薰桥时,留下一段文坛佳话。该桥自破土动工至胜利竣工,仅仅用了90来天。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于是,庆典仪式当日,州城的官绅文人骚客悉数到场,知州朱官为当时热烈的氛围和习习吹来的南风感动,在祝酒之时,诗性大发,张口便吟诵起先秦的一首古歌《南风歌》:

南风之薰兮,

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

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朱官的吟诵韵味十足,情感真挚,让在场之人深受感染,纷纷应和,一时间,应和之声和着温暖的阳光,伴随习习春风飘向四周。有人借势建议以“南薰”为桥名,随即获得大家的一致掌声。自此,“南薰桥”这一文雅又寄托爱民惠民意识的命名仪式宣告完成。

宾川县首位进士何邦宪欣然为桥题写桥名,著名文人李元阳撰写了《南薰桥记》,州城的南门也随之改为“南熏门”。

无论“南薰”之名,或是“抗日救国”,都是一脉相承的爱国、为民、爱民之举。

伟大长征胜利已80周年了,但长征仿佛功能强大播种机,播种在宾川这块热土上的红色火种,薪火相传,越烧越旺。

唯有胸怀天下,胸怀群众,胸怀民生,方可赢得人民的拥护与支持。


作者/山居茶人  张树宏 李林海  杨雄武

编辑/杨宏毅

责编/杨宏毅

审稿/张进

终审/杨凤云

投稿邮箱/bcrmt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