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讯副刊】家乡清脆李(散文)

家乡清脆李 

丁强

30多年后的今年7月,又一次尝到家乡的清脆李,知道怎么下口,却不知道怎么下手写作文了。只好按老套路来,从记忆开始写起,记得多少写多少。

我出生在平川镇古底汉邑村(彝语“他拉摩”)。映像中,我们村有清脆李,但最多不超过5棵:李茂表叔家有一棵,何世维大哥家有一棵,丁荣哥哥家有一棵。李茂表叔家那棵在南山坡脚,离他家有几百米;另外两棵都在家里。也就是说,想要偷吃到李茂表叔家的清脆李是可能的,想要偷吃到另两家的清脆李基本是不能完成的。但不管是讨到的清脆李,还是偶尔偷摘到的清脆李,味道都是一样的好。熟透了的清脆李,青里泛白,白里透黄,又甜又脆又水,小一点的一口一个,大一点的两三口一个。

家乡有句俗语“梨饱桃胀,李子树下埋死人。”意思是说,李子吃多了会肚子疼,甚至会疼死人。确实如此,李子吃多了,肚子真的会很难受。如果吃多了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李子,肚子更是难受,气鼓食胀。如果一次只吃六七个成熟的李子,就没事,而且是一种美食享受。这三家的李子,我吃到最多的是丁荣哥哥家的。因为,丁荣哥哥家三儿子丁德华(小名叫“大权”),年龄虽然比我大一岁,辈分却比我小一辈,是我的小伙伴、好朋友。一到暑假,我们把羊赶上山,就去他家摘李子吃,我们爬到李子树上边吃边说:“大权,你们家的清脆李太好吃了,个子比李茂表叔家的大。”“大宣(我的小名),你说合了,我们家的清脆李是全村最大、最好吃的。我爹会拿菌肥押(施肥)李子树,当然就又大又甜。”

最好吃的清脆李往往是树尖尖上、躲在李子叶里最后的那几个。小时候,我比较瘦,爬树比较厉害,爬高上低,翻墙撂壁,敏捷得很。等到只剩下最高、最难摘到的几个李子,我的优势就出来了,树枝再高、再细也敢爬上去摘。实在够不到,就拼命摇树枝,摇掉一个就大喊一声:“大权,掉草里,赶快翻找。”“又掉了一个,赶快去小树蓬蓬里扒找。”

实在摇不下来,就拿石头、木棍往树上瞄准了打,总之每一年几乎都要把李子树上的清脆李消灭干净,一个不剩。吃到最后一个往往是最好吃的,也是最舍不得吃的。有时候,如果有三四个放羊的小伙伴只剩一个李子,分不过来,就只好一人咬一口,再递给下一个小朋友。前面的小朋友,总会目不转睛地看着咬李子的人,直到最后一小口李子塞到嘴里,吐出李子核。大家咽咽口水,算是李子盛宴到此结束。

那时候,只顾清脆李好吃,从来不去想这种李子是哪里来的,种了多少年?反正是老品种,只管甩,管它是什么时候种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们村也随大流土地承包到户,仓房、稻场也要卖。那时,我父亲是生产队长,本来是在弥渡县工作、吃国家粮的叔叔家要买稻场和仓房,等到要交钱的时候,叔叔回电报说:“不买了。”父母只好把大哥、大姐夫等子女召集在一起,东拼西凑攒够了钱,把一半仓房和下稻场一半买了下来。

我见家里稻场比较宽,一下子也不盖房子,春节刚过,就去大李子树下树根处长出的小李子树挖了一棵回来,栽在墙角,居然活了,几年后居然开花结果了。味道和这三家的差不多,但却想不起来是从哪家挖来的树种了。

在外地工作的叔叔,从事的工作是林果业,有一年过春节,他从外地拿回来几苗树苗,说是“鸡血李”,并嫁接到我栽的那棵清脆李树枝上两苗,居然也嫁接活了,一年后也结果了。这样一来,一棵李子树上就有了两个品种的李子,老品种清脆李说过了,就不啰嗦了。新品种鸡血李花开得早,果结得早,比清脆李得吃的也早。个头长成长形,两头尖,成熟后的鸡血李呈红黑色,不利核(果肉和果核无法分离),核大肉少,果肉酸甜,不脆。清脆李比鸡血李成熟得晚,长成椭圆形,呈黄白色,利核(果肉和果核可以分离),各有味道,但我更喜欢吃清脆李。

1994年离开家乡后,就再也没有吃到这种清脆李了,味道只在记忆中。前几天,看到汉邑村党支部书记、侄儿杨富发朋友圈,说想吃清脆李的报名,我让他给我寄点来尝尝。今天快递小哥送到家,我下班回家看到后,样子和映像中的一模一样,心想一定和儿时的一样好吃。迫不及待洗了几个,接二连三尝了几个,还是那个味道:又香又甜又脆又水!

这才是家乡的清脆李,正宗清脆李!

我急忙打电话给杨富:“杨富,清脆李还有没有?给我再寄几斤!”

“阿耶(叔叔),不有了,今年只有一棵李子树结果,明年结果的李子树会多一些,我再寄给你!”

“好的。”

写稿子已经一个多小时了,嘴巴里还有清脆李的香甜,唇齿留香,回味无穷。我于是在想,今年是乡村振兴开局第一年,上级要求“一村一品”,我们汉邑村如果没有更好的品牌,不妨就种清脆李,主打清脆李品牌吧,只要大家都种这种老品种清脆李,到成熟的时候,我来帮助推销,肯定受欢迎,让城里人也尝尝我家乡的味道,尝尝我儿时的味道。

家乡这种李子,从外观看青翠欲滴,叫青翠李,没错。

成熟后品尝,清脆可口,有点像平川(平川地区)人的性格,喜欢清清白白做人,干干脆脆做事,叫清脆李也没错。但真要把这种李子发展为乡村振兴品牌,就要好好研讨一下,增加点文化含量。

清脆李真的可以成为一种产业,一个留得住乡愁的记忆。


作者/丁  强

编辑/杨宏毅

审稿/吴洪彪

终审/杨凤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