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客旅痕】徐霞客如何从祥云三天走到鸡足山



徐霞客如何从祥云三天走到鸡足山
鸡足山是《徐霞客游记》的终篇之地。徐霞客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戊寅年)农历腊月二十二日首次到达鸡足山,住了30天,每天写一篇游记。后应丽江土司之邀,于次年(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己卯年)农历8月22日又重返鸡足山,日记续写到9月14日,是《徐霞客游记》的最后一篇。
徐霞客首次到鸡足山,第一天约走了37里,宿山岗铺,其行程如下: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农历戊寅年腊月】
【二十日】吃过饭后出发,还是非常寒冷,然而天气又转晴了。从西门向北走,沿着西山走五里,到达一个村庄。它的北边有一条水从西边的峡谷中流出来,于是我顺着水流走了一里多,然后爬坡走了一里多,有个村子在涧水西边,叫做四平坡。向北转五里,渡过溪上的桥。又向北上走三里,到达九鼎山寺。又走了二里路,登上山顶,吃了顿饭。
下午,从东北方下山三里,走过北溪桥,又与大路会合,就沿着梁幕山的西麓,向西北溯溪流行进五里,来到梁王村以北八里的松子哨。行走半里,溪水西边的去路向北延伸半里,越过山岭。又向东北下山走了五里,就见溪流又从西边流来。又有一条小溪从幕山的北麓流过来与它汇合,于是我涉过两条溪流的交汇处,这里是云南县(祥云)与宾川州的交界。又向东走了二里,是自北关,这时已经傍晚了。又向东走了二里半,到涧桥的北面过桥。又向东走了半里,转向北走了一里半,到了山冈(山岗)铺,住下。
第二天约走了35(或36)里,宿江果村,其行程如下:
【二十一日】黎明,行走在大山坞(山洼)中,向北十里,山坞西边是宾居。又向北走了五里,有一条小水流从田间流出。又向北三里,有条山涧从西边的峡谷中流出来,我顺着山涧往北走了二里,到了火头基,接连跨过西边、北边两条溪流。又向北五里,是总府庄。又向北三里,宾川州位于东面的山坡上,东边倚靠着大山,西边临着溪流,然而距离溪流还有一里左右。溪水东岸的地方叫大罗城,我让行李先走了。
我在西崖上起草笔记,望见州城北面有山冈从东边地界向西突出,山冈北面又有山冈从西边地界向东突出,(这两道山冈)交错在山坞之中,是州城下游的关键(所在)。溪流到这里才开始曲折环绕,才能够看到它的形态。
又向北走了三里半,翻过向东突出来的山冈,就看到有个村子在山冈的北麓,这村叫红帽村。溪水从东南方沿着向东突出的山冈流淌,向西转弯,绕到村子的前方,村前又有一个大山坞向北延伸,水流仍然沿着西山向北流了五里,渐渐转向西流,于是在这里分为两条支流,向东北方向沿着水流沿着大山坞流去的,是通往牛井街和浪沧卫(永胜)的道路。向西北从小山坞中越过山岭的,是从江果村前往鸡足山的路。最初由山冈上向北远望,以为东部大山的北岭就是鸡足山,而平川(坝子)中的水流应当是往西流转向澜沧江。到了这里才知道宾川的水流是向北流到金沙江,这就是所谓的浪沧卫而不是澜沧江。
宾川州的东部边界的大山,是从梁王山往北转,夹住宾川州的东部,然后向北抵达金沙江边,并不是主脉。从小坞往西行二里,越过西界的山脊,才看见鸡足山在西面,它的高度和东面一列山相同,然而东面一列山尤其像屏风一样横亘着,和雷应山(雷应山又名住雄山,是元谋三大山脉之一)相同,横向隆起,像半边墙壁一样横挡在云端。从山脊上向南眺望,南边的五德山横亘在半空中,就是之前在洱海卫(祥云)所望见的九鼎山西面高耸的山峰,上面有积雪的地方。到这里又有一座山东西横向对峙,山的东边又耸立着一座幕山,也就是所谓的梁王山。两座山中间的凹陷稍低一些,这里就是松子哨越过山脊往北走的地方。
从山岭上往西行三里,稍向北下走有一条溪水,自西向东流,注入宾川大溪(桑园河),有桥梁架在溪流上,桥上覆盖着亭子,这里是江果村,在溪流北岸,这里的水流与火头基的溪流一样大。
当时太阳刚刚西下,我在上午向东洞方向走了三十五里,中途没有可以投宿的地方,就住了下来。

第三天约走了56里,宿大觉寺,其行程如下:
【二十二日】黎明,在江果村吃完饭,溯溪流北岸往西走,这条溪流从西边的峡谷中流出来,是发源于鸡足山南面支脉之外、五福山的北面,是洱海东山(宾川西面)的水流。走了四里路,登上山岭向北走,寒风刺骨,幸好朝阳即将升起,只怕它升起得太迟。绕过山岭向北走一里半,看到山岭北面又展开东西向的山坞,有水流在山坞中从西向东流,注入宾川的大溪,这就是从牛井街流出的溪流。这个山坞叫牛井,山坞中有上下几个村子,这里的水从鸡足峡中流来,就是所谓的盆子孔(盒子孔)的下游。于是向西逐渐下走一里半后抵达山坞中。又往西行一里,穿过山坞中的村庄,村后有个牌坊,上面写着“金牛溢井”,是一处胜景。
又往西走二里,再次越过山冈登上峡谷,大概这里的山都是从南向北突起,濒临溪流就停止延伸了,溪流往东流淌环绕着这些山,第一次穿流而过形成炼洞,第二次穿流而过形成牛井,这是山在中间突起从而将溪流分隔开的结果。沿着山峡盘旋而上,向西北曲折前行,两次经过平地后又向上走了五里,越过山岭后又看到山坞,稍稍向下走了一里半,有座牌坊在山坡上,名叫广甸流芳。又走了一里半,再次经过一个村子的后面,这也是炼洞最东南边的村子了。又向北走二里有个村庄,道路两边有公馆,在村头的东北方,俯瞰着溪流,这里是炼洞的中村。此地向北走二里,再次登上山岭,走二里越过山岭向北走,有座牌坊,叫做炼法龙潭,这才知道这里有蛰龙,有炼师,这就是炼洞名字的由来。
又向北二里,高悬在山坞中的村庄聚落,村中有一池水,水池西边有个亭子覆盖着一口井,这就是所谓的龙潭。井深四五尺,井口大小也是四五尺,不浅也不干涸,前面靠近池塘,当地人在池塘洗衣而从井里汲水,这就是鸡山外面的山谷。登山的人到了这里,认为(这里)是进入山中的开始之处了。这个村子有迎亲的人,鼓乐声响彻街道,我没有去看,就向西北登上山岭走了五里路,有一座庵堂位于山岭上,这就是茶庵。又向西北上登一里,半路上分为两条路,一条由山岭直接向西走,是去海东的路,一条沿着峡谷一直向北走,是去鸡山的路。于是沿着这条路向北走,逐渐向下走了三里地后询问饭菜,打开筐子发现没有食物,大概是被住宿的地方(的人)留下了。
又向北走了一里,有条溪水从西南峡谷中流出来,峡谷迂回曲折,十分深远,大概是鸡足山南面峡谷的山向外延伸的余脉。有一座桥亭横跨在两边的山崖之间。又向北走了一里,中间的壑谷稍微开阔一些,这里是拈花寺,寺朝向东北。我感到非常饥饿,就走进寺庙向僧人索要一些饭吃。

顺着寺院向北向西转三里,越过山冈的山脊,这里就是见佛台。由此向西北下行一里,又攀登一道向北下延的峡谷,又往西越过一道向北下延的山脊,这才看见山脊西面有山坞,山坞向北下延到坞底的北部,这里开始逼近鸡足山的山麓。大致鸡山向西北突出而朝着东南走向,山坞隔在中间,到这里山坞转向东北延伸,峡谷中的道路盘绕在鸡山向东南延伸的支脉上,这里是山谷交错聚合之处。向西走了一里,看到有座牌坊位于道路左边跨在南山的侧边,知道里面有奇异的风景,询问放牧的人,他说:‘山上有白石崖,需要向东南翻过山坡走一里才能到达。’我就让行李先从大道前往鸡足山,独自沿着小路去找瀑布,曲折地往东南上爬,果然走了一里,在松竹林中找到了危崖。崖间有洞,洞前有佛殿,殿门朝北,被僧人锁起来离开了,所以无法进去。于是从它的西边穿过堵塞小径的荆棘进入(其中),游遍了洞阁里面。又攀爬到西崖,去探寻楼阁外的山洞,只见前面可以穿过树林出去,就从这里往下走了一里,又回到了大路上。又向西北走二里,下到山坞中,渡过溪流,这里是洗心桥。鸡山南面峡谷中的水,西边来自桃花箐,南边从盒子孔流出的水,都经由此地向东流去。流出峡谷向东南方,流经炼洞、牛井,最后在宾川汇合。在溪流北面鸡足山的山脚下,有一个颇为兴盛的村落,北面靠着山,这个村落就是沙址村,这里是鸡足山的南麓。于是开始向鸡足山进发,只有向上攀登而没有向下的路了。

从村后向西沿着山麓走,转向北进入峡谷中,沿着中间的道路向上走一里多,大坊横跨在路上,名为灵山一会,这座坊是按察使宋仪望所建。这时山冈的两旁都是清凉的涧水,高大的松树疏落地生长着。向北登上盘绕的山冈走二里路有岔道,往东北方向的顺着峡谷延伸,往西北方向的翻越山岭。越过山岭,从西边峡谷向上走二里有瀑布;顺着峡谷走,从东边峡谷向上走二里有龙潭。瀑布的北边就是大觉寺,水潭的北边就是悉檀寺。我之前都不知道这些。
看见东边峡谷有龙潭坊,于是从那里沿着盘旋的石磴登上几十折,感觉幽深险峻,然而没有看见所谓的龙潭。走过一座板桥,看到山坞北边有一座寺庙,询问后得知里面是悉檀寺,前面就是龙潭,现在已经干涸成了山谷。这时我把行李寄放在大觉寺,于是向西走了三里,经过西竺寺、龙华寺,然后进入大觉寺住下。
从祥云(洱海卫)到鸡足山大觉寺,行程合计达129里,加上为了考察,部分路段是由大路出发又回到大路的重复,实际行走的路程会更长一些。从祥云到鸡足山(过梁王山下山岗铺,从河头基经牛井、炼洞)的实际距离看,《徐霞客游记》里的记录是非常可靠的,这也体现了徐霞客缜密的科学态度和精准的目测能力。

(译文来自“识典古籍”)
作者/张橙子
编辑/杨宏毅
图片来自网络
责编/李丹
审稿/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张进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