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讯副刊】凤凰花开红烂漫
凤凰花开红烂漫
○刘志新
六月到了,学校的凤凰花又开了。红艳艳的花瓣如星星之火迅速点燃了树冠,从操场边到纳溪苑,从教学区到学生住宿区,染红了整个三中校园,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
宾川三中可谓纳溪河畔的美丽校园,校园里繁花似锦,三角梅、紫荆、紫薇、铁树、凤凰花等争奇斗艳。草本、木本、灌木、乔木各类品种,一年四季姹紫嫣红。然而最让三中人心仪、最让三中人难以忘怀的要数凤凰花开了。
最初认识凤凰树,是三十九年前的一个夏天,我从山区老家走出大山来到宾川三中工作。我去报到时,记得时间是1982年8月中旬,学校还未正式开学,我们一行三人大约下午3点钟来到学校,这是正值一天中最热的时段,太阳像一个大火炉似的炙烤着地面,整个校园静悄悄的,接待我们的是在学校值班的谢坤老校长和负责假期校舍修缮的总务主任,谢老校长那儒雅的微笑,不紧不慢的语调,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长者风范至今仍历历在目。当谢老校长简单地向我们介绍了学校情况,并交待了我们今后的工作内容后,随即和学校总务主任一同给我们安排了住处,带着我们参观了校园。
谢老校长边走边向我们介绍,宾川三中原校址在离县城4公里外的大辛村,由于干旱缺水,加之交通不便,1977年整体搬迁到现在这个地方。这里地处县城东部,位于新村坡脚,属纳溪河畔西岸的低洼处,整个校园呈南北走向,西高东低。这个位置原先是正在筹建中的牛井二小、县手工业管理局、县印刷厂、县农机管理站、县农资公司农药仓库共五个单位的房产及用地。东面紧邻纳溪河,南面是田径运动场,学校除紧靠运动场和南面各一栋土木结构两层教学楼外,其余大都是低矮陈旧建于五六十年代的瓦屋面小平房。
我们在谢老校长的引领下,从学校南教学楼往北穿过中院两排小平房和北教学楼中间通道,再穿过一片刚刚栽下成活起来桉树林,来到学校西南角。整个校园给我的印象是校舍虽然很差很旧,但校园里树木比较多,除前院有两棵树径在50厘米左右的爬桑树(也叫“龙树”“大青树”)和1棵树径在40厘米左右的苦楝子树,另外还有1棵小碗口粗的槐树,其它的多为很普通的银桦树和桉树,但最惹眼的是要数在学生宿舍前和西北角学生食堂旁边的两棵叫不出名的大树,树干粗得一个人有些抱不过来,浑身的皮很粗糙,像老人脸上的皱纹,枝条向四周扩展,叶子翠绿翠绿的,远远望去宛若披着一件绿色的外衣,当走到树下抬头一看更向一把绿色的巨型大伞。
当我们来到食堂前面的大树下时,大家都汗流浃背了,谢老校长关心地说道:“我们在这凤凰树下躲下阴凉吧,这段时间就在这凤凰树下最凉快……遗憾的是当时一起栽下十多棵,可惜就成活了4棵,好在这种树一旦成活后,生命力极强,成长得比较快,下一年争取多栽几棵……这种树不但树形很好,它开的花也很特别,每到开花季满树红红火火,可谓满树嫣红,靓丽夺目,热情而奔放,且花丛中还闪烁着一些金黄色的花瓣,仿佛像那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很是壮观,每每驻足于红彤彤的凤凰花冠下,犹如经历了一次红色的洗礼,让人着实增添无穷的活力和无限的激情啊!”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凤凰树”三个字,后来我还知道这凤凰树是学校1977年从大辛村老校址搬迁来后,是谢老校长亲自从县文化馆找来树苗栽下的。
后来,学校党支部书记张浩老师,在一次青年教师座谈会上谈起过有关谢老校长的一些经历,我才知道我们的老校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是共和国中将赵镕将军的亲侄子。他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可谓学养深厚,人品清醇,说话做事绝不夸饰。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同事平易和热情,有极高的领导才能,既是一位治学有方的校长,更是一位忠实的不知疲倦地竭心尽力为学生服务的师长,是宾川现当代教育界的一代名师楷模。解放初期至文革前,谢老校长曾担任过若干届县政府分管文教的副县长。文革期间受冲击,被闲置于县图书馆做图书管理员,兼管县图书馆院内的花花草草。宾川三中搬到县城后,县委政府任命他为校长,时年谢老校长已年近花甲。到任后,他见地处纳溪河边的新校址十分荒芜,随即四处找来树苗,带领师生大搞绿化美化。他事必躬亲,和师生们一起挖坑、培土、浇水,做事非常认真,学生栽好的树,他总要再去检査,用脚踩踩土,使其更稳固,以确保辛苦栽下的树成活率高。谢老校长常常说:“育树就像育人,你用心了,它就会成材;你不用心,它也不会给你缤纷的回报。”这几句简单的话语,曾触动了多少师生砥砺奋发的心灵,让许多学子冲出大山包,走向大平原,走向大海边,走向大城市,走进了清华、走进了北大,走进了国家顶尖的部门……谢老校长很少有当时一般领导的惯于教训和压制,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做出示范,于师生而言,自有一种超凡的人格魅力,是一种无言的化育和引导。栽树的过程虽异常艰辛,但给师生带来的快乐也成为那几届校友挥之不去的记忆,以至多年以后,很多校友学子但凡有机会回宾川,都要回到学校看看,盘桓于自己亲手栽的银桦树、桉树、凤凰树之下,追忆栽树劳动的热闹场面和欢声笑语,追忆过早魂归道山的谢老校长!
三中教师、知名作家张旗在《树的怀念》一文曾写到:“老校长主政宾川三中的期间,坚持站在教学第一线,一直兼任高中班的英语课,直到离休。从高考恢复开始,宾川三中上线录取人数一直居于全县之首,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创造了当时的辉煌。1982年应届毕业生雷希以云南省文科总分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1984年应届毕业生赵仕杰又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1985年,宾川三中跃入全州、全省先进学校行列,居下关一中、大理一中之后,为后来接任的几届校长继续取得较好成绩奠定了基础。1986年,老校长被评为云南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在这里,一批批辛勤园丁怀抱教育之理想,如行雨之春风,健自强之远志,把青春韶华、才情抱负,无私地抛洒在这块热土上;在这里,一批批孜孜不倦的学子,沐浴着老师们山高水长的雨露恩情,攀登书山,遨游书海,点燃希望的火炬,插上理想的翅膀。当然,头角峥嵘的三中学子还很多,成千上万的优秀毕业生,分布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他们当中既有造福一方的政坛俊杰,也有学富五车的学术泰斗,既有乐育英才的辛勤园丁,也有技术精湛的杏坛名医,既有富甲一方的商业巨子,也有引领潮流的行业先锋,以及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创造着不凡业绩的普通劳动者。这些校友,都有一段相似的中学时光、校园回忆、母校情怀。
四十多年来,凤凰树在宾川三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不仅归功于谢老校长颇具匠心的选种育苗,而且得益于历届师生不遗余力,用心呵护。随着学校发展的需要,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至八十年代中期,在谢老校长带领下栽下的数千株树,大都已完成了历史使命,原先植树的地方,一幢幢、一排排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教学大楼、宿舍大楼拔地而起,学校规划已基本实现教学、生活及活动三区分离的格局,绿化用地也作了全新规划,沿纳溪河一侧还新建了纳溪苑,苑内通过几年的打造早已是花团锦簇,绿树成荫,小径幽幽,鸟语花香,成为同学们避暑休闲、读诗诵词、温习功课的好去处。
位于学校文化广场西面的凤凰树,是目前学校树形最大且树龄最长的一棵凤凰树,这也是谢老校长当年亲手栽下存活至今的几棵树之一。说起这棵树,它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经历。2007年春天,学校决定在中院东面修建舞台,按规划舞台的中心刚好处在这棵凤凰树的位置,这可难坏了时任校长朱伟老师和校领导们。朱校长认为,这棵凤凰树是谢老校长亲手栽下的,它见证了学校四十余年来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取得辉煌的历史,是宾川三中历届师生心中的魂之所在、精神之树,我们不能轻易毁掉它,要想尽办法保护好。后经反复论证,聘请专业绿化公司,采取了移栽的办法,将凤凰树从东面向西移动了约80米重新栽下才得以保存下来。说来颇是神奇,整棵树在移栽过程中虽历经开挖、刨根、吊拉,可谓“伤筋动骨”“九死一生”,却奇迹般的存活下来,且枝繁叶茂,仍然那样红红火火,雄屹于学校文化广场,蔚为壮观。
凤凰花开红烂漫。在相关资料中,凤凰树缘于“叶如飞凰之羽,花若丹凤之冠”,更有金凤花、火树、红花楹之雅称。五月花开季,五瓣花环鲜红而美丽,依稀中略带黄晕,在伞形树冠与羽状复叶的衬映下,大雅大俗,如翩如跹,宛若一只只振翅奋飞、浴火涅槃的凤凰。万绿丛中一片红,又因凤凰花的靓丽、娇娆和激情奔放,凤凰花的“凤凰木放好嫣红,装点青青万木中”,被誉为世上色彩最鲜艳的树木,点缀时尚,艳压群芳。
凤凰花,花绽而语不惊,花落而色不褪。我曾仔细观察过学校内凤凰木凤凰花的花期,说来也很神奇,就在同一个院子里生长的凤凰树,就有那么几棵一年花开两季,第一季为5至6月毕业季,火红的凤凰花映红了随处可见身着校服四处合影的毕业生的脸庞,掩映着学子们复杂眼神中的那份依依不舍。好在凤凰花开并不只意味着别离,8月底9月初花开二季时,又一批新生接力来到了校园,一张张青春的脸庞在凤凰花的映衬下更显朝气蓬勃,而校园也沉浸在迎新的欢乐中。
近年来,随着新建田径运动场工程的不断推进,为大力倡导校园文化建设,加大校园绿化美化力度,新一代校领导积极带领师生大搞校园绿化美化,不久前又在学校田径运动场北面靠教学楼一侧栽下了8棵凤凰树。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块时尚的跑道、天然的草坪,四周绿树成荫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标准田径运动场将呈现在人们面前。
凤凰花开是三中最亮丽的风景,凤凰花季是三中最美好的佳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宾川三中即将迎来建校50周年之际,那棵见证时代“校树”的凤凰花竟然奇崛绽放,开得更早,开得更艳。真可谓纳溪河畔,凤凰花开,头角峥嵘,传承着红色基因,燃烧着初心梦想,昭示着使命担当,辉煌着永恒希望。
凤凰花已然成为三中人心中的最美校花,不仅仅因为它花色艳丽,更因为它的花期恰好与校园的毕业季和迎新季组合。一代代三中人在凤凰花的迎来送往中书写着自己的青春故事,提炼着曾经的风华正茂,然后背起行囊去向远方,找寻新的希冀,长成栋梁之材。凤凰花开的地方,成了三中人一生的牵挂和挥之不去的记忆,把学校的沧桑与辉煌,写满越析大地。
作者/刘志新
编辑/杨宏毅
审稿/吴洪彪
终审/杨凤云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