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敲敲打打,曾经是“大活路”!
元旦刚过,侄儿不幸因病去世,我回到了家乡平川料理他的后事。源于办客的需要,一大家子人认真清理了岳父的铁匠铺,大火炉、风箱、大铁墩、大水盆……曾经熟悉、但几乎被忘记的铁匠必须工具一一跃入眼帘,第一次到岳父家的情景浮现眼前。
1988年5月,正在党校脱产学习的我,与父亲一起来到了平川端庄村,第一次拜访我未来的岳父岳母。
那天中午,酷暑难耐,我走进岳父家的时候,远远就听到了钢铁的撞击声,一旁的铁匠铺内,大哥正在风箱旁拉着风箱,炭火正旺,岳父拿着大铁钳,夹着一块烧得彤红的钢板,正在大铁墩上敲打着,一把钢砍刀的雏形已经初现。不大一会儿,岳父将敲打成型的砍刀放进旁边的大水盆,随着大铁钳与砍刀在水中三起三落、三进三出,“哧、哧”声中冒出阵阵白色气雾,一把砍刀打制工序完成。岳父停下手中的活计,从炭火旁的土茶罐中倒出香茶递给父亲和我,说这几把刀子客户等着要,等磨好后就可以交货了。
此前我从妻子口中早已得知,岳父是村中有名的铁匠,他打制的镰刀、菜刀、斧头、弯刀、十字镐、条锄、板锄等用具,一直受到周围村民的喜爱,他就是靠铁匠手艺维持全家生计,并将妻子培养成一名医技人员。
铁匠打铁是一种原始的锻造工艺,盛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农村。这种工艺,虽然原始,但很实用。虽然简单,但并不易学。岳父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中期,一岁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12岁就到平川街赵家学习打铁手艺,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他学成技艺就开始从事打铁业,在为当时的供销社制作铁器销售产品,提供铁艺用具的同时,帮助周边村民解决生产劳动用具。他刻苦好学,吃苦耐劳,打铁手艺一丝不苟,所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经久耐用,口碑越来越好,打造出的产品供不应求,深受用户和商户们的喜爱和赞赏。
一个好的铁匠,先得本事硬,要有个好身体,没有力气打不了铁,沉重的大锤轮番起落,需要的是气力和耐力,更需要不断地累积经验。几十年的铁匠生涯中,岳父带领大哥不断精益求精,从选料、烧料、锻打、定型、抛钢、淬火、回火、泽油等工序入手,坚硬的铁块在他们手中变方、圆、长、扁、尖,铁器成品既有与传统生产方式相配套的农具,如锄、镐、镰等,也有部分生活用品,如菜刀、锅铲、剪刀等,此外还有如门环、门插、门扣、门栓等。在传统农业占大头的平川山区,由于生产工具供应不足,加上本地铁匠产品生产成本低廉、技巧性高、耐磨耐用性高,一直受到广泛青睐。岳父的铁匠手艺也成为了养活全家的重要技艺。《老铁匠》:“曾经/一位过世的老人/用这土得掉渣的东西/养活了全家。看着这些/快叫不出名字的东西/土基 风箱 铁锭……/定格成一种念想。镰刀不再需要它/火钳可以离开它/菜刀与不锈钢融在了一起/我们/却真的不能忘记它——铁匠技艺! ”
随着现在农村耕种的机械化,铁匠铺的用武之地被取代,产品越来越少,加上这门手艺学起来太过辛苦,劳动强度又大,年轻人都不愿意学。慢慢的,铁匠技艺淡出了历史舞台,岳父的铁匠铺也在上世纪末走完了它的历程,退出了历史舞台。岳父去世后,家中的铁匠铺也成了杂物间。但他的铁匠炉、铁夹(用来夹烧热了的铁坯)、砧子(铁匠打铁的平台)、铁锤、磨石、大火炉、风箱、大铁墩、大水盆等一直保存了下来,成为一代人不灭的记忆。
图文/杨宏毅
编辑/王静红
责编/王静红
审稿/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刘 灿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