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宾川】溪河村的这座小寺,传承着“八德”的故事



听说桑园河生态修复工程廊道建设已经进入尾声,且十分的美丽和漂亮,选了一个周末的上午,从金叶路桑园河大桥沿河北段前行,慢慢享受美丽县城创建的成果。


清风徐徐,雨后的桑园河两岸树绿花红,河边两条飘带似的廊道格外显眼,兴建中的华侨城高楼林立,展示着侨乡小城的独特风貌。


桑园河西面的万顷田畴中,鲜食葡萄正在采收,水稻扬花生长,玉米整齐健壮,一派新农村和谐丰收的景象。远眺溪河村中,一株翠绿的大缅树下,一座古朴的小院若隐若现,激起了我一探究竟的欲望。


沿田间小道前行数十米,一堵长约十五六米,高约四五米的大照壁展现在眼前,一道独特的小门镶嵌在照壁的正中,门的上方是三角形和长方形组成的门楣,正中“八德寺”三个大字告诉我,这里是一座古朴的小寺院。说实在的,我也经常在桑园河边散步,但从来不知道这个小村庄里隐藏着这样一座古朴的寺院,这更加引起了我的兴趣。


寻石台阶而上,穿过半圆拱下的双推木门,眼前是一个清秀的小院。两株高大的红椿树茂盛挺拔,翠绿的枝叶笼罩着八德寺的正殿,与大门口那株四五个成人才能合围的百年大缅树遥相呼应,整个小院清凉静谧。

据《重修八德寺碑》记载,八德寺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200多年来,毁毁修修,一直是牛井地区佛教信徒开展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一度时期曾经作为村小学使用,后年久失修,殿宇破旧。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2001年10月,该地区善信人士发起募捐重修庙宇,再塑金身,于2002年4月落成。



八德寺正殿坐西向东,为三开间单檐歇山建筑,供奉有西方三圣、文昌、关圣帝君等塑像。



南北厢房为近几年驻寺僧众募集资金修建,北厢房共5间一楼一底土木建筑,为厨房等休闲场所,并供奉有药神、地母等神像。南厢房供奉有观音菩萨等塑像。




“八德”是宋代对中华道德的新建构,是对中华道德的新发展,它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的故事和传说都很多,且发人深省,能给予人们最好的传统美德教育,令人思索和感悟,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我们应该把它传承后世,说好话、行好事、存好心,净化心灵,祥和社会,造福人类。


每年正月初九,八德寺会举办斋天法会。斋天又名供天,是寺院中每年岁朝佛事,也有斋主以供天祈福。据了解,斋天是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师依《金光明经》制定《金光明忏法》时开始的。斋天多在下半夜的寅时举行,头天下午即开始搭坛,坛场上所需用的法器和食物等,必须在入夜前准备妥当。


门外疏星淡月,坛中炳烛燃香,善男信女聚集在大殿参加法会,以祈求新的一年国泰民安,家人幸福平安。
图文/杨宏毅
编辑/杨宏毅
责编/李 丹
审稿/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吴洪彪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