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宾川】宾居老街:越析诏旧地 追忆灿烂千阳


走进宾居老街,盐马古道上的“小香港”,青瓦白墙、雕花木窗,带着历史审美色彩的老招牌,每一栋建筑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向巷子尽头延伸的青石板路连接了过去与现在的历史变迁。经历了4000多年沧桑演绎的历史宾居,经由“越析州-越析诏-宾居汤-宾居-宾居川”至明朝演变为宾川。而今天的宾居镇,则是宾川县首屈一指的热区水乡和地理宾川的纳西河之源。


★
★

作为曾经宾川最繁华的第一大街,在交通工具以马为主的历史长河里,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的世界史上最长的“蜀-身毒古道”和“茶马古道”东支线在宾居穿腹而过,宾居老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有着丰富的历史古迹、人文景观、古代建筑,韵味十足、影响深远。



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
宾居作为宾川的第一个繁华古镇,也是第一个最古老的驿站,在人背马驮的时代,宾居是北通金沙江渡口,南通云南驿站,西达大理三地的中心通道和唯一的古代驿站,在汉代时期就是“丝绸之路”中的一个驿站,因盛产红糖、花生、棉花等生活必需品,宾居古镇成为了宾川最繁华,最大的商品交流市场,曾一度称之为“小香港”。到宋代因“以茶治边”的政策,宾居又成为“茶马互市”之一的市场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西南各民族物资交流和友好交往的纽带,促进了宾居先进文化的发展,振兴了宾居古镇经济市场的繁荣昌盛。



古色古香的清真寺
宾居清真寺,这座建筑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清真寺院隐匿在郁郁葱葱的古树之中。来自全国各地各族各界的商人云集宾居,世居汉、白、回、哈尼、傣、傈僳族等多个民族,于是便有了清真寺。从东入大门,古建大照壁,大理石栏杆圈围的圆形荷花池,曲拱桥直跨荷花池,亭台楼角,小桥流水,一树一木、一花一叶,宣礼楼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朱嘉言与“家训坊”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抬眼望篆刻在门牌上的“朱子家训”,在岁月的冲刷下更显古朴庄严。正所谓朱子留训誉百年,言传身教沐乡里。朱子家训坊是清朝最后一代贡生朱嘉言,把朱用纯的朱子家训俸如珍宝,于民国六年敬书全文,用木板雕刻后,高高悬挂在院中的家训坊上,让朱子家训教育后代,启迪世人。“朱子家训”其内容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事方法之大成,从治家角度谈及安全、卫生、勤俭等诸多问题,旨在让家人成为正大光明、知书明理、生活严谨、宽容善良、理想崇高的人。



记载悠悠岁月的“文昌宫”
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殿堂楼阁、美轮美奂。这座始于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41年)的大殿掩映在一从从火把花中质朴巍峨。大殿坐南朝北,为单檐歇山式建筑,面阔约12米,高约9米,进深约9米,气势恢宏。古木青砖记载悠悠岁月,檐下雕梁画柱,二龙戏珠栩栩如生,为最杰出的能工巧匠所承建,可见当时宾居彩绘、木雕石雕技艺的精湛和文化、信仰的深远。殿前的碑记记载了过去的历史沉浮,《文昌宫碑记》记载,“文昌宫”是历代宾居街坊人寿庆典集会、新春接佛、元宵佳节闹花灯等集宗教、娱乐等为一体的重要场所,“文昌宫”的存在体现了宾居人文历史文化的兴盛和渊源,同时也是宾居镇的文化古迹重大展现。


高原上的“赶马调”经久不衰
宾居人自古以来就爱跳爱唱,业余文化生活丰富,一有时间就唱,一有空闲就崴,村村活动有场所,天天傍晚有歌舞。在宾居有大理州民间艺术家协会宾川·宾居小组,还有60多支文艺队。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结合宾居特色,以“赶马调”、“滇剧”、“大王庙对歌会”等活动为载体,每逢节日组织各类文艺演出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活动,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类大小演出在这片越析旧地上层出不穷,一年始末,总是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千年古镇底蕴厚,一村一品靓水乡”。走过老街,仿佛穿越时光,向远处延伸的青石板,散发着岁月沉淀的气息。聆听着每一个古建筑的传奇故事,感受着它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风貌,老街坊们三五成群,纳凉闲聊,享受着午后闲暇时光的惬意。这里没有高楼大厦的喧嚣,只有静谧的时光和古老的店铺,在宁静与喧嚣中勾起人浓浓的乡愁,感受到古老与现代的交融。宾居文化,几度灿烂,让人心醉,传承其精华,必将更加辉煌。
图文/赵庆玲收集整理
编辑/李丹
责编/张玲
审核/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吴洪彪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