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县城60公里的彝族村落雄鲁么村,45岁的乡村医生安建军用20年的坚守,在海拔2000多米的彝乡,以蜿蜒的山路为经线,用悉心的诊疗作纬线,一针一线织就了一张守护村民的“健康防护网”,更跑通了国家医疗惠民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2025年中国医师节前夕,这位刚获评大理州“优秀医疗卫生人员、优秀银龄医师”的守山人,在火塘边对我们吐露心声:“国家把卫生室修到家门口,我要把健康送进户门心门。”
小雨淅沥的清晨,浓雾笼罩着乔甸镇雄鲁么村,记者驱车一个多小时抵达村卫生室时,安建军医生正俯身为村民安绍华做检查。
他的声音温和,带着山里人特有的质朴。病房里,另一位肠胃不适的村民正挂着输液瓶,一早上,安医生的身影在诊室、药房、配液室、观察室间不停穿梭,连坐下来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村民安绍龙看着他忙碌的背影,语气里满是信赖。
雄鲁么村群众 安绍龙:“我们一家身体哪里有不舒服的,就来这里,很方便。”
乔甸镇卫生院院长 王伟民:“患者的接诊、拿药、治疗,场所的环境卫生都是他在做。”
上午10点左右,两位输液的村民刚离开,急促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电话那头,村民安绍亮的声音带着焦急。“安医生,我妈有点不舒服,下雨路滑,走不了了。”
一听到老人不适,安医生可真坐不住了,尽管还下着雨,转身背上药箱,急匆匆的套上雨衣骑着摩托车便冲进了雨幕。车刚停稳,他便冲到老人身边,熟练地从药箱里拿出血压计为老人测量血压。这样的场景,在他20年的行医路上早已数不清重复了多少次。
2005 年,中专毕业的安建军站在人生岔路口,一边是走出大山的工作机会,一边是家乡缺医少药的困境。他最终选择回到雄鲁么村,成了这里的一名乡村医生。
雄鲁么村卫生室医生 安建军:“我们这个地方属于山区,缺医少药,我就想用我所学的专业知识,守护我们地方百姓的健康。”
雄鲁么村7个自然村散落在大山里,1700多位村民住得稀散,最远的自然村离卫生室有15公里山路。过去20年,崎岖山路上总少不了他背着药箱的身影。以前出诊全靠走,一趟要爬几个小时山路,他笑着回忆,摔过多少跤,被路边突然窜出来的蛇虫惊出多少冷汗早已记不清。他说“看山识天气”、走山路带硫磺粉防蛇是山里出诊的“必修课”。
全村人的健康,都系在他一人身上。20年来,他的手机从不敢关机,深夜的呼救电话常划破山村的寂静。
安建军妻子 卢美林:“他晚上出去我睡都睡不着,特别担心他。”
有时即便白天外出培训,他也会连夜赶回村里,因为他知道村民在等着他,在他的时间轨迹里没有“上下班一说”,更没有“休息”一说。回首这些年,一家人连次像样的出游都没有,只要村民有需要,所有家庭计划都会被搁置。
20年里,安建军磨破了3个药箱,骑坏了2辆摩托车。如今,他的药箱也悄悄“升级”了:从最初只有听诊器、体温计“老三样”,到现在装着血压表、血糖仪、血氧饱和度监测仪,还有满满当当的常用药、急救药。村里107位老人、80多位高血压患者、21位糖尿病患者的情况他全装在心里。每个季度,他都要挨家挨户随访,上门调药。现在村民高血压、糖尿病控制得越来越好,乡亲们健康意识也高了,他说这比得任何奖状都让他开心。
安建军记得,以前村民来看病,总先怯生生地问“能不能欠着”。而现在,大家都主动刷医保卡,这都源于国家基层医疗政策的持续发力,2009年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村卫生室药品价格下降了,2018年医保联网结算覆盖到村,在村卫生室看病至少能报销50%的费用。
雄鲁么村群众 安绍华:“现在报得高,使用医保支付后只需要支付十多元钱。”
如今,45岁的安建军依然保持着随叫随到的习惯,只是摩托车代替了徒步,在蜿蜒的山路上缩短了出诊时间,也让国家的医疗惠民政策更快地走进了村民家。
乔甸镇卫生院院长王伟民说,他的担子很重,但是他从没有放弃过。
当被问及还会干多久,他望向窗外连绵的青山,眼里闪着光笑道:只要村民还需要,只要他还干得动,就会一直干下去。火塘渐暗,屋外又响起摩托车的引擎声,在健康中国的壮阔图景里,这束来自深山的微光,正暖暖地照亮雄鲁么村的每一扇门,每一颗心。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