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热闹!大营镇排营村双节 “搞事情”:非遗、大戏、潮集全安排,乡村游玩出发展新花样
中秋遇国庆,排营村的节日氛围直接拉满!这个双节,大营镇排营村一场 “寻迹古村非遗・乐购乡间好物” 活动火了 —— 非遗展示、文化展演、热闹集市无缝衔接,不仅让游客玩得尽兴,更让乡村 “流量” 实实在在变成了发展 “能量”,解锁了文旅融合新玩法!
一进广场就被 “拿捏”!红灯笼 + 国旗,节日感直接拉满,刚走进排营村活动广场,喜庆劲儿就扑面而来:大红灯笼挂得满满当当,鲜艳的国旗迎风飘,走两步就能看到攒动的人群。这边非遗市集里,20 多位非遗传承人和民间高手各显神通;那边物资交流会场,特产、小吃摆得满满当当,游客穿梭其间,热闹得像过年!
非遗市集逛不停!白族刺绣、剪纸、泥塑… 每样都想带走
要说最吸睛的,必须是非遗市集的各个摊位,每个都藏着 “老手艺” 的新魅力 ——
白族刺绣区:绣娘们坐在一起,针线在手中翻飞,展台上的虎头帽、绣花鞋、耍龙帽看得人挪不开眼。色彩艳、绣工细,每件都透着白族女性的巧思。“每次有活动我都来,就想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白族刺绣!” 县级非遗传承人张新业边绣边说,不少游客凑在旁边,忍不住上手摸一摸这细腻的针脚。
剪纸区:传承人手指一动,红纸就变成了团圆纹样、“福” 字窗花,围观游客看得跃跃欲试。在传承人指导下,大家亲手拿起剪刀,体验指尖上的非遗,剪出的作品再丑也笑得开心。
泥塑 & 木雕区:这边满是乡土趣意,泥塑有葡萄、石榴等宾川特色水果,还有哪吒、十二生肖等 “国潮” 形象,家长带着孩子揉陶泥,玩得满手是泥也不愿停;那边木雕展台,从民居构件到小巧摆件,纹理清晰、刻画精细,游客们凑上前细细打量,忍不住夸 “太精致了”。
纸扎区:一条 “龙” 直接成了 “网红打卡点”!竹架做骨,彩绘添色,龙鳞在太阳下亮闪闪的,仿佛下一秒就要飞起来。00 后传承人孙浩说:“我家爷爷就做扎龙,我从小爱看,慢慢就学会了,希望年轻一辈能把这手艺传下去!”
白天逛不够,晚上更精彩!6 千人次打卡,交易额超预期!
等夜幕降临,排营村的热闹劲儿一点没减,反而迎来了客流高峰 ——物资交流会上,乡土特产、特色小吃、手工艺品摆了一路,游客边吃边逛,“逛吃购游娱” 一站式满足。“现在单日最高有 6 千多人来玩,平均每天 3-4 千人,日均交易额约 4 万,头三天更是达到 7-8 万!” 活动承办方李兴成(宾川县泥塑县级非遗传承人)笑着说,这样的热度超出了预期。
除了逛集市,每晚的 “文化大餐” 也让人期待:公益电影放红色故事,文艺汇演上戏曲、花灯、小品轮番登场。村民和游客一会儿跟着电影情节沉浸其中,一会儿被花灯小戏逗得哈哈大笑,最后还手拉手围成圈打跳,歌声笑声传遍整个广场,热闹到不想散场。
不止好玩!非遗 “活” 起来,还能带动乡村振兴
“搞这场活动,就是想让非遗融入生活、融入旅游,既传了手艺,又带了经济,帮着乡村振兴!” 李兴成的话道出了活动的意义。
其实这些年,大营镇一直没停下探索的脚步 —— 依托本地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借着春节、元宵节等节日,办非遗展演、戏曲下乡、物资交流会,用 “非遗 + 文旅” 的方式,让老技艺焕发新生,也让传统文化变成了推动乡村发展的 “动力源”。
这个双节,排营村用一场热闹的活动证明:乡村不缺魅力,只要找对玩法,非遗能 “活”,游客能来,经济能火,乡村振兴的路子也能越走越宽!下次再有这样的活动,你确定不来打卡吗?
图文/杨贵叶 邓永凤
编辑 责编/王翠芳
审核/安建雄
终审/杨凤云 张进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