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大理宾川县鸡足山镇的田野在葡萄、柑橘采收后并未沉寂,旋即转入“一地多用、一季多收”的繁忙套种季——贡菜、无筋豆破土而出,菜豌豆陆续下地,大蒜播种紧随其后。这片孕育着丰收希望的土地上,正同步上演着一场科技兴农的生动景象:无人机在田地上空精准飞防,轨道运输机在园内穿梭运货,微耕机轰鸣着平整土地……这些高效智能农机的普及,是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基层扎根的成果,也为农业生产力革新按下了“加速键”。
“一台无人机政府能补贴一万多,我家种植面积大,投入两台正合适。”种植大户刘大哥的感慨,道出了鸡足山镇许多农户的心声。他们的获得感,源于当地打出的一套惠民政策“组合拳”。
近年来,鸡足山镇不仅大力落实国家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鼓励农户购置植保无人机、轨道运输机等新型农机,更主动延伸服务链条:开展拖拉机“上门送检”,将安全服务送到家门口;宣传老旧微耕机报废更新补贴,加速淘汰高耗能、有安全隐患的旧机具;结合病虫害调查、农残采样等工作,引导农户认识到先进农机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优势。
新型农机的普及,不仅仅是工具的简单替换,更是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其中,农用无人机无疑是这场变革中最亮眼的明星。政策的牵引,催生了旺盛的市场需求。2023年以来,全镇农户购置新型农机500余台,兑付政策性补贴资金达144余万元。这笔真金白银的投入,精准地转化为了提升产业效率的硬实力。
“自己买一台,有补贴划算;算下来也比请工省心。”农户们算着明白的经济账。以往需要多人多日完成的农活,如今一两人、一两天便能高质量完成,让农户能更从容地应对多茬口、大规模的生产节奏,既有效保障了“菜篮子”供给,也节本增效,直接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撑。鸡足山镇党委、镇政府将农机更新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设施修复、河道治理工程同步规划、一体推进。整治后的田块更适宜机械作业,畅通的沟渠保障了灌溉用水,这些都为农机大规模、高效率下田创造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开展粮食作物标准化种植指导和农药减量技术等培训,推动良种、良法与良机配套推广。从“人扛牛拉”到“机器换人”,从“望天吃饭”到“旱涝保收”,一系列硬措施与软服务相结合,共同激活了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为群众增收致富铺就了更坚实的道路。
眼下,在鸡足山镇,政策暖风与科技引擎正协同发力,驱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加速转型。这不仅体现在节本增收的经济账上,更深植于农户们脸上的喜悦笑容里。一幅以新质生产力为笔、以希望田野为卷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于此间恢宏展开。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