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结茧,产业破壳 ——拉乌乡引进桑蚕养殖织就产业“新丝路”

,时长01:19

深秋清晨,海拔2400米的拉乌乡碧鸡村委会山坡上寒意袭人,而养蚕大棚内却炉火正旺。工人们将肥硕的桑叶均匀撒在蚕床上,随着最后一片桑叶落下,60万只“蚕宝宝”开始大快朵颐,蚕房内顿时回响起一片细雨般的“沙沙”声。这片曾经荒芜的山坡,如今正焕发出蓬勃生机。

养殖场负责人

王李祥

“今年我养了3批蚕,前两批已收获蚕茧1150公斤,收入约7万元。现在这批预计能收900-1000公斤,全年总收入估计能达到11-12万元。”

而在投身桑蚕养殖之前,他曾长期从事生猪养殖和核桃收购,但由于投入大、市场波动频繁,两项生意都未能形成稳定收入来源。

转机发生在2021年。同村村民李洪康率先尝试种桑养蚕并获得成功,这一示范效应迅速点燃了周边群众的积极性。2024年,王李祥也开始在家中进行小规模试养,并在李洪康的协助指导下初步掌握了养殖技术。看到明朗的前景后,2025年,王李祥果断投入58万元,通过整合山地、荒坡等资源,开启了规模化养殖之路。“目前我种植了30亩桑树,建成2个产房。如果全部投产,可养殖30盒约90万只蚕。”王李祥介绍道。

桑蚕养殖以其周期短、风险小、收益高的特点,正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新亮点。“从蚕卵到抽丝结茧约需1个月,中间间隔20多天用于桑树养护。3批桑蚕养殖,整个用工期约6个月。”王李祥详细算了一笔账,“日常用工4-5人,高峰期需10人左右,日工资每人120元,3批蚕总工时费约5.2万元。”随着养殖场初具规模,自种自养已无法满足需求,需要长期投入大量人力,这为当地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实现了“务工顾家两不误”。

自2021年引入6600株桑苗试种开始,碧鸡村的桑蚕产业正快步发展。桑树种植面积从最初的6亩扩展到65亩,大量核桃林下地和撂荒山地重新焕发生机,桑蚕养殖户也从最初的1户发展到4户,2025年全村蚕茧产量预计达5100公斤。一桑一蚕,一丝一茧,正为这个山区乡村编织出一条崭新的产业“新丝路”。

END

图文/杨运政 章俊杰 李森林

编辑 责编/李蓉

审核/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张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