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傈僳族村大塘子



◎/杨树荣
大塘子,宾川县鸡足山镇大坝子村委会的傈僳族村落,近七十户人家、三百口人,曾几何时还裹着土坯房的斑驳与干旱的愁绪,如今却用葡萄藤的绿、火草布的彩、新楼房的亮,在鸡足山下铺展开一幅富裕、和谐、幸福的新农村画卷。
走进大塘子,最先撞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希望。村后的土地依山就势而开阔,像被大自然摊开的画布,村民们握着勤劳与科学的两支画笔,在这里浓墨重彩。四月的葡萄架缀满青珍珠,风一吹便晃出细碎的光;六月的桔果压弯枝头,橙黄的果子在绿叶间探头探脑;无筋豆顺着支架往上爬,嫩荚饱满得能掐出水来;玉米秆站成整齐的方阵,穗子上的红须随风摇曳。这不是过去靠天吃饭的土地,而是村民们用科学种植的沃土。他们跟着农技员学剪枝、学施肥,盯着市场行情调整作物品种,把沃土变成了“金元宝”。如今村里的年收入比过去翻了几番,村民口袋鼓了,腰杆也直了,走在田埂上的脚步都带着轻快的节奏。
田埂旁的村庄,早已换了新颜。记忆里那些漏风的垛木房、斑驳的土坯房,如今全被青瓦红砖墙的民居、钢混结构的小楼取代。村民罗志祥家的三层小楼最是惹眼,瓦灰色的外墙映着蓝天,院内围墙下种着几盆花草,令人愜意。谁能想到,七口人的家庭,曾靠着几亩薄田勉强糊口,如今靠着种葡萄、无筋豆等作物,年收入稳定在二十万元左右。罗志祥家这样的新房在村里不是个例,一栋栋小楼在村里遍地开花,房前屋后的菜园里种着青菜,南瓜等蔬菜,偶尔有几只土鸡踱着步子,在鸡呜狗吠中,整个村子呈现着欣欣向荣的气象。
村子的灵气,藏在水洼里。大塘子曾因干旱犯愁,山脚下的土地渴得裂开细纹,村民们挑水浇地要走几里山路。后来借着扶贫攻坚的东风,党委政府牵头引鸡叫山旁沙址河的水入村,泉水顺着管道流进村里,也流进了村民的心田。如今再看村里的水塘,倒映着青山、绿树、白墙,偶有蜻蜓点水,漾开一圈圈涟漪。有了水,土地活了,过去的荒坡种上了果树,光秃秃的山坳长出了绿草;有了水,村子美了,村民在水塘边种草种树。山绿了,地绿了,水塘亮了,大塘子就像被润透的翡翠,在鸡足山麓焕发光彩。
走进村民罗富荣家,最先让人惊叹的不是豪华的装修,客厅的吊顶、墙上的壁画丝毫不输城里的房子,而是三楼上角落那架古朴的火草布织布机。木架上,五彩的丝线与火草线交织,像把彩虹织进了经纬里。罗富荣的妻子子秀英正坐在织布机前,双手灵巧地穿梭引线,木梭子在她手中翻飞,发出“咔嗒、咔嗒”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这山村古老的故事。
火草布,可不是普通的布料,原料火草是山间常见的草本植物,在中草药书里叫“牛耳朵火草”,叶片背面的白色绒毛,便是织布的宝贝。傈僳族人采摘火草、捶打、抽丝,再与麻线混纺,一针一线织出布料,这手艺已经传了五百多年。过去,火草布是傈僳族人遮风挡雨的衣裳;如今,在子秀英这样的传承人手笔下,它变成了更美的模样,货架上挂满了火草布制成的衣服、裙子、头巾,有的绣着傈僳族特有的花纹,有的染成了天空的蓝、草木的绿,每一件都透着手工的温度。更让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傈僳族村民加入了火草布传承的队伍。火草布成品也走出了大山,在节庆活动的非遗联展上惊艳亮相,在“非遗进社区、进校园”活动中圈粉无数。村民们想到了不仅要传承好火草布的纺织,而且还要靠织布增加收入,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站在村后的山坡上眺望,大塘子的风景尽收眼底。田地里的作物生机盎然,新楼房的屋顶鳞次栉比,水塘里的倒影波光粼粼,织布机的声响隐约传来。这喜人的变化,是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为村子铺好了发展的路;是扶贫攻坚的坚实基础,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是村民们素质的不断提升,让科学种田、文化传承有了底气;更是傈僳族人刻在骨子里的勤劳,让每一分努力都有了回报。
夕阳西下时,晚霞给鸡足山镀上了一层金边,也给大塘子的屋顶染上了暖红。如今的大塘子,既有守好土地盘好庄稼的踏实,也有传承文化点亮生活的诗意;既有新农村的现代气息,也有傈僳族的民族风情。山还是那座山,村还是那个村,但日子早已不是从前的日子。
图文/杨树荣
编辑/杨宏毅
责编/李 蓉
审稿/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张进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