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我们的金甸





雨过天晴,大地吸收了充足的水分,正是植树的好时节,我们来到了乡村振兴挂钩村金牛镇金甸村委会开展“绿色宾川党旗红”植树活动,得以近距离的了解这个紧挨县城的村委会,了解他的前世今生。

10多年前,这里就是宾川著名的桔果专业村,金甸桔果畅销省内外,享誉市场,一度时期曾经是宾川柑橘的代名。尤其是大银甸水库引水渠完成后,沿大银甸引水渠上下山坡上金灿灿的柑橘,“水果上山”模式也曾经得到大力推广。




金甸村背靠大银甸水库,位于宾川县城西部约6公里处,下辖金甸、后坝田、干甸、牧场、干河箐、黑土箐、干甸箐、石板箐、小东边9个自然村,总人口4000多人,耕地面积14738亩,主产水稻、玉米、大蒜、柑橘等农作物。



金甸村也是宾川一个古老的村庄,村内古树古院落零星分布,有名的金甸碉楼曾经是宾川碉楼的代表,只可惜早已消逝,空留下一些念想。据记载,金甸碉楼建于清代中后期,碉楼坐西向东,为方形三层攒尖顶亭阁式建筑,通高约14米,为土木结构。一层为正方形,边长5米,高约5米,东面和北面为券拱门洞,供行人通行。二、三层为八边形。金甸碉楼是宾川建筑年代相对较早,建筑高度最高的碉楼,对研究清代宾川地区防御性建筑具有一定的价值。


金甸村北1公里处的西平渠渡槽,建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横跨金甸河,为东西向,全长40米,宽2.3米,上部为引水渡槽,下部为三孔石拱桥,中间孔高4.7米,长10米,宽2.3米,东西两孔较小,孔高2.5米,长2.6米,宽2.3米。与中间的孔相距3米。不作引水用时,是当地百姓过往金甸河两岸的桥梁,保存较为完好,现在仍然在使用,对研究民国时期云南水利建设具有较高价值。


西平渠原名治平渠,又名人民渠,是宾川境内第一件“西水东调”工程,是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省建设的最大水利工程。起于井头营村上炼洞河,止于金牛镇余家庄,主干渠全长39公里,三条支沟长10.4公里,设计流量每秒1.4立方米,控制性灌溉农田3.5万亩。




1940年,云南省政府组建“宾川水利监督署”,督修宾川水利。1941年8月,对该工程规划勘测设计,由省企业局与省经济委员会共同投资3815万元(新滇币),于1942年7月动工兴建,1945年4月完工。1945年10月“端阳节”工程验收,并在新罗城举行了竣工典礼,同时成立了“宾川县水利管理局”,管理西平渠工程及灌溉事宜。1948年后管理混乱,大部分人员自行撤走,1949年前,仅8号桥(西平渠渡槽)以上约1.8万亩田地得灌溉之利。1950年1月1日,宾川县人民政府接管西平渠,改名为“人民渠”,并建立管理机构,将定光村沟纳入人民渠水系管理。经多年维修加固扩建,并随着花桥水库、杨公箐水库的建成,效益得到充分发挥。30多年来,境内发生大小旱灾10余次,灌区3.5万多亩田地都能得到满栽满种,效益明显。




金甸还是宾川现代交通的交汇点之一,已经完成的“大永”高速穿境而过,正在建设的“宾南”高速宾川特大桥与西平古渠交相呼应,彰显古老历史和现代文明。宾川特大桥为跨越山坳地形及高填方地段而设,左右幅孔跨布置及结构均为47孔30米预应力预制小箱梁,全长1418.04米。宾川特大桥于2020年6月4日进场施工,积极推广运用桥面激光摊铺机等一系列技术,始终坚持生产进度和品质工程打造同步抓,以“零事故”的目标于2021年8月4日完成双幅梁板吊装任务,为“宾南”高速公路年内完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站在“宾南”高速宾川特大桥上远眺,古树与小村形影相随,相得益彰,西平渠金甸渡槽下,大银甸水库流淌出的清水穿过渡槽,从金甸河流向下游的宾川坝子,到处生机盎然,县融媒体中心干部职工与村委会村组干部、群众代表及金甸完小全体教职员工一同植下的银合欢树迎风摇曳,大家齐心共同保护绿水青山,携手建设美丽幸福新宾川。
图文/杨宏毅 吴松江
编辑/杨宏毅
责编/李丹
审稿/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吴洪彪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