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宾川】鸡足山白石崖探幽

初识白石崖,是在编辑《游在宾川》一书中,在讨论编撰提纲的时候看到的。作为鸡足山下的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重要风景点列入书的内容,让我有了探幽它的真实面目的冲动。6月中旬的一天,邀约了几个好友,直奔白石崖。

车过了新建的看会街,逶迤秀美的鸡足山展现在了眼前,车的前方,旅游公路的两边分布着秀美玲珑的白族村落南村。按照朋友的指引,车的左边翠绿的山野间,星星点点展露着石灰熔岩。其中一块赤红色的熔岩在翠绿的山野间格外显眼。朋友告诉我,那里就是白石崖。

车停在路边安全的地带,我们打点行囊开始沿着小路穿林过地,艰难前行。道路崎岖,走走停停。山野间树林茂密,核桃翠绿,采几个甜蜜的山桃子,顾不得剥皮,轻轻一捏,将果肉挤进口中,那滋味……平添了此行探幽的乐趣。

攀爬了40多分钟,前面茂密的小树林遮天蔽日,几乎无法穿过,隐隐出现的红崖石告诉我们,白石崖就在前面。摸爬滚打,见招拆招,我们用了10分钟的时间才穿过了这片密林,眼前豁然开朗。

绿树环抱的悬崖壁立,目测崖高大约30多米,沿山形环绕长约100余米,最初看到的大石崖攀爬了许多绿藤,崖石青白相间,石色莹白如古雪凝崖,故名“白石崖”。

稍往前走,山崖一片赤红,直插云霄。崖上有一个褐色的山洞,有小路可以攀爬。几个人你推我拉爬上山洞,洞口稍小,但里面叉洞遍布,洞中有洞,洞穴互通,曲折隐没,深不可测。

鸡足山名僧大错在《白石崖记》中这样描写:“遥望悬崖陡起,仰插霄日,崖石华如错绮,冠以青林,与云霞乱采。及至崖下,则崖根剜剔深凹,多窍穴。峰巅高数百尺,飞突倒覆空嵌,又互如悬针垂乳。石色莹白,少杂赭翠,其纹理或斜或横,峦岫瘦透,石骨玲珑。洞穴互通,丈尺之间,回折屈曲,出没隐现,类有鬼工施设。”高僧的这段描写,让我再也想不出用什么词语了!

我们借助手机电筒,小心翼翼穿行于石洞中,曲折迂回,不时惊起生活在山洞中的蝙蝠。一声大叫,洞与洞间回音袅袅。各种造型的钟乳石千姿百态,随光线不断变形。

爬出山洞,下得悬崖,抬头仰望,崖上石骨玲珑,千巧万漏,美轮美奂。据介绍,原来有僧人在此架梯建了阁楼修行,阁楼立有佛像。明崇祯年间,大旅行家徐霞客到鸡足山时经过这里,“见有坊当道左,跨南山侧,知其内有奥异”,他问过当地人,才知道上面有白石崖,并两次进人白石崖考察。20世纪60年代,佛像被毁,但石崖原貌不变,洞穴尚存。

寻山路下山,可远眺鸡足灵山,独特的视角,鸡足山更显大气端庄,难怪大错高僧有这样的描写:“正眺鸡足诸峰,鸡足峰崖,或拔地插天,或横空阻日,高或百仞,长或数里,独此崖广仅百步,高亦不逾数百尺,而千峦万壑,极天镂神划之巧。唯是僻处西南,游观者径循大道则登山。”

由于知道白石崖的人不多,整座山崖灌木茂密,行走较为困难,但曾经被徐霞客和大错高僧盛赞的白石崖,对研究地方历史及自然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文图/杨宏毅 茶开云 吴松江 袁蕊 解洪宁   

编辑/杨宏毅

责编/李丹

审稿/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吴洪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