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 敢想敢干】乔甸:转变思路抓就业 三大举措促增收

“宾川的海稍鱼,人间最美味,雄鲁么的小甑酒,再喝也不醉......”当《海稍鱼左雀拉》的旋律在耳边响起,记者的思绪就被带回美丽的海稍水库,带到海稍鱼的故乡——宾川县乔甸镇。

据了解,近年来,乔甸镇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转变只抓农业产业的老思路,抓住“红色”资源和“海稍鱼”饮食文化优势,让部分群众摆脱“地”的约束,全力推动第三产业向特色文化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转变,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破解了群众增收乏力难题,加快了群众致富步伐,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良好局面。

抓住“红”的资源


1936年4月20日,红六军团长征经过宾川县乔甸镇海稍村委会新庄村,在新庄村停留整顿一晚,与新庄村结下了不解之缘,新庄村四名青年追随红军北上抗日的动人故事,让新庄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红军村”。乔甸镇紧紧抓住这一“红色”资源,积极动员多年在外经商的“红色后代”蒲国宏回村创业,2015年10月,以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带动全村农户脱贫致富为宗旨的宾川县红色海稍农业观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以“党支部+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号召全村66户农户以资金入股公司经营,全村231人清一色换上红军服、戴上红军帽,参与到迎接游客、指挥交通、带领游客参观红军长征纪念馆、重走长征路、种植红军林等工作中。2018年,部分村内农户又在村党支部的动员下把自家闲置的房间改造成民宿,让游客可以在新庄住上一晚,更好地体验红色文化,感受田园风光。如今的新庄村,已经实现了由村庄变景区,农民变股东、变工人,民房变客栈的华丽转变。

“因为放心不下家里的老人和小孩,我一直没有出去打工,2016年我开始到红色旅游公司来上班,一方面上班有固定的工资,另一方面也方便我照顾家里,加上我们有公司的股份可以分红,我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宾川红色海稍农业观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刀杰告诉记者。

2016年红军长征纪念馆开馆至今,新庄村共接待了全国各地游客88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00多万元。农旅文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发展,让公司实现盈利的同时也为本村及周边村民提供了就近就便务工的机会及商机,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步伐,让农村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脱贫攻坚之路越走越活、小康之路越走越近。

释放“鱼”的优势


“海稍鱼”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因其主要以海稍水库所产鲢鱼烹制,烹调方法新颖,口味独特,凡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而被称为“海稍鱼”,并以酸辣鲜香、现炒“响”蘸水的特点而闻名省内外,有着“一箸入口,三春不忘”的美誉。2015年,宾川海稍鱼制作技艺被列入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充分释放“海稍鱼”饮食文化优势,进一步提高群众收入,乔甸镇党委政府积极鼓励有条件的群众经营海稍鱼餐饮,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宾川海稍鱼”为品牌的餐饮店不但在乔甸镇境内遍地开花,更是遍布全省、全国乃至缅甸、泰国等国家,“海稍鱼”产业日趋壮大。

“我2005年左右开了这家海稍鱼店,生意一直不错,去年收入50万元左右,前几年还在县城买了一栋房子,开了分店,两个店的员工从厨师到服务员都是乔甸本地人,我自己致富的同时也要带上乡亲们嘛。”乔甸镇石房子海稍鱼店老板安东化笑着说道。

截至2019年,乔甸镇境内及外出经营海稍鱼餐饮已达300余户,营收4000多万元,实现转移就业700余人,在农户增收致富的同时,也向省内外推介了乔甸这个美丽的地方,实现“名利双收”。

摆脱“地”的约束


“我们村大部分家庭都在村里种植葡萄为生,现在海稍水库扩建,征用了我家的一部分土地,我媳妇在外面打工,一个月有三千多元的收入,等今年葡萄卖完,我也打算出去打工,两个人一年下来收入也有七八万,不会因为土地被征了就没了收入来源。”乔甸镇河边村委会江品村村民汤平告诉记者。

2017年4月,海稍水库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建设征地实物调查工作启动,涉及全县6个乡镇,作为项目主体所在地,乔甸镇党委政府考虑到部分群众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征用,失去生活来源和生存保障后,收入将明显减少的问题,在项目开工前三年就提前谋划,只为让“失地”的群众能有持续稳定收入。

通过深入调研摸清底数,广泛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加强政企合作等措施,鼓励土地被征用、无传统种养殖产业的农户外出务工,让他们放下了对土地的“执念”,摆脱“地”的约束走出农村,在保证收入来源的前提下实现持续稳定增收。2017年以来,乔甸镇共组织现场招聘会40场,成功输出省外务工劳动力6092人。

龙筱瑜  李显婳/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