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中华民族一家亲 水果之乡石榴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宾川实践

宾川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州东部,地处金沙江南岸干热河谷地带,全县国土面积2563平方公里。截止2021年末,全县有3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9.1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4.88%,有5742名归侨侨眷,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

1950年1月1日中共宾川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以来,党的民族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经济社会实现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各族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亲身感受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深切关怀,“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更加深入人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坚定。全县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69.83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165亿元,增长了2.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20334元增加至2021年的42200元,增长了2.1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5941元增加至2021年的20108元,增长了3.4倍;固定资产投资从2012年的39.28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90亿元,增长2.3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50.5:17.9:31.6调整至2021年的44.6:16.7:38.7。2018和2019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跨越发展先进县”,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不断巩固,2021年12月,成功创建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全面加快推进。

铸牢政治基础

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


牢固树立“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思想,成立了由县委、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县处级领导干部挂钩乡镇和重点示范点机制,先后制定出台了《宾川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方案》《宾川县关于进一步加快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宾川县加快推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指导性文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把创建工作纳入县级各部门和乡镇年度综合目标考核,纳入县纪委监委监督检查,纳入县人大、县政协定期督促检查重点,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定期研究听取民族工作情况汇报,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地区好干部“四个特别”标准,注重培养选拔做好民族工作的干部,全县乡科级领导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占29.47%,有1名民宗干部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持续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创建“十进”工作,3个乡镇18个单位获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和示范单位命名,成功创建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64个,命名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18个。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着力以鸡足山镇、大营镇为重点,沿鸡足山旅游公路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圈;以乔甸镇、州城镇、金牛镇为重点,沿宾祥公路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以平川镇、拉乌乡为重点,沿平米公路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廊;充分发挥鸡足山佛教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在鸡足山景区打造佛教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建联盟,通过“一圈一带一廊一盟”带动,培树了金牛尼萨村、大营华侨社区和宝丰寺、州城东庄、拉乌核桃谷等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典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现了由“一枝独秀”向“百花齐放”转变。

铸牢认识基础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全面增强


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各级各部门理论中心学习内容和全县“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内容,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大培训、大宣传”工作,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签名活动,广大党员干部对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知识知晓率实现全覆盖。命名县档案馆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10个,创建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个。广泛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创建国家级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单位12个、州级文明单位32个、县级文明单位82个。大力弘扬先进事迹,全国劳动模范张冬梅、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李伯藩等一大批先进典型成为了新时代彰显榜样力量的闪光名片。深入贯彻落实惠侨政策,凝聚侨心、汇聚侨力,全县5742名归侨侨眷切身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是海内外侨胞的坚强后盾。以“融媒体+民族团结进步”为抓手,邀请新华社、经济日报、云南日报、云南网等主流媒体集中采访宣传,全方位展示宾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方面取得的新成就和新风采,累计在各类媒体刊发稿件百余篇,全县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全面增强。

铸牢社会基础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全面增强


将每年8月定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月”,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工作,充分发挥县白族学会、傈僳族学会、彝族学会作用,精心组织火把节、阔时节等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各族群众共享的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等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民族联谊活动,让各族群众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120所,不断提高了各族群众掌握通用语言文字的水平,升华了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大力弘扬红军长征精神,依托乔甸镇新庄、州城镇红军长征过大理陈列馆和南薰桥等红色资源沿宾祥路打造红色文化长廊,开发了穿上红军服、重走长征路、参观红军长征纪念馆、观看红军剧、重温入党誓词、吃红军饭、唱红歌等融看、听、唱为一体的红色体验系列活动,让各族群众真切感受到,当中华民族处于重大危难的关头,各族人民一定要团结一致,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用热血铸就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红军长征精神丰碑加深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不可破。

铸牢思想基础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全面增强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赶马调》荣获省政府群众文化最高奖“彩云奖”,《脱贫攻坚感党恩》在“奋斗杯”云南省群众文艺作品大赛中获得曲艺类二等奖,《阳光灿烂的地方》等10余个文艺作品脱颖而出,《宾川丛书》《宾川县民俗志》等一批文化作品先后出版,拍摄了红剧《送别》,新创作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歌曲《姐妹兄弟》,切实增强了各族群众文化认同。在“美丽县城”和民族文化项目建设中,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建筑风格、长廊建设、美化亮化等工程均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县档案馆建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在大营镇宝丰寺村建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在大永高速宾川入口等重要路段实施中华视觉形象工程10项,让各族群众在平常生活中,领略传统文化精髓,感受中华文化魅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州城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平川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鸡足山风景名胜区和10个传统村落、38个文物建筑保护力度得到加强,有3个村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金牛镇罗官村创建为全国村镇,实施了白羊村遗址保护等一批文化项目。扎实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成功命名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89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82名、州级民间艺术大师6名。送戏下乡、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扎实开展,通村广播电视覆盖率100%,城乡文化公共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全县各族群众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精神,纷纷踊跃捐款捐物支援疫情防控,28名医护人员逆行出征、驰援瑞丽,第一批300名民兵应急队伍圆满完成赴瑞丽支援疫情防控任务,第二批150民兵应急队伍于2021年11月27日再次出征奔赴瑞丽支援疫情防控,民族团结之花在抗疫一线绚丽绽放,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得到充分展现。

铸牢物质基础

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全面增强


认真践行“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与民族团结进步“双融合双促进”工作,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和贫困退出标准,累计投入资金52.1亿元,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全部竣工、农村危房“全部清零”、控辍保学清仓见底、基本医疗全面落实到位,3个贫困乡镇脱贫、52个贫困村出列,净脱贫10487户37374人,2018年在全省率先实现脱贫摘帽出列,2019年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2020年如期接受国家脱贫攻坚普查,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十三五”期间,共协调争取民族资金3000多万元实施了“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多渠道整合扶贫开发、农村危房改造、安全饮水工程等各类资金8亿多元投入示范区建设,打造了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着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推进国土绿化,森林覆盖率56.39%,森林蓄积量729.86万立方米,建成2个国家级生态乡镇、8个省级生态乡镇。全县“五网”基础设施成效显著,路网通车里程达4622公里,水网水利化程度达83.2%,电网实现村村户户通,互联网光纤城镇和自然村覆盖率分别达100%和83.7%。全县优质高效水果产业呈现出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格局,以葡萄、柑桔为主的优质水果面积达33万亩,年产值70多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县级鲜食葡萄生产基地、云南省重要的商品水果生产基地,小水果种出了亿元大产业。如今,特色水果产业已成为宾川一张亮丽的名片,葡萄园、柑桔园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幸福乐园,民生福祉持续提升,极大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认同。

铸牢法制基础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全面增强


始终全面贯彻落实宪法和《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实施细则》,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近三年来,全县没有发生一起因民族宗教问题引发的社会群体性事件。深入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率先在全州完成依法登记宗教活动场所四至范围界定、永久界桩埋设和基础信息采集工作,“宾川方案”和“宾川经验”在全州各县市全面推开,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走在全国前列。充分发挥鸡足山佛协桥梁纽带作用,扎实推进“五进”宗教活动场所,宗教界爱国爱教意识明显增强。持续推进平安宾川建设,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社会治理不断深化,创建了2个省级民主法治村,乔甸派出所创建为全省“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真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极大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供稿/宾川县民宗局

编辑/王静红

责编/王静红

审核/安建雄

终审/杨凤云 吴洪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