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丨昔马镇如何用一个车间串起就业、顾家与乡村振兴
近年来,昔马镇聚焦“招工难”“就业难”这一民生痛点,立足自身实际,创新探索打造“家门口务工车间”,以“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为有力抓手,走出了一条稳就业、促增收、兴产业的乡村振兴路径,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活力。

锚定“家门口就业”,破解劳动力外流困局
面对农村劳动力外流引发的产业空心化、留守群体照护难等现实困境,昔马镇深入调研,通过多次专题会议精准谋划,将实现“家门口就业”作为破题关键。依托本地丰富的生态资源,聚焦本土企业培育,重点扶持盈江县圆康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在保边村原畜牧场打造示范性务工车间。该车间由保边村“致富带头人”康永文牵头,积极响应就地就近就业政策,现已建成千余亩规模化中草药、花卉种植基地,涵盖草血竭70亩、竹节参10亩、洋伞花超千亩。这一集“短期收益”与“长效发展”于一体的复合型产业体系,既为地方产业注入持续动能,更为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提供了保障,有效缓解了劳动力外流及其衍生问题,让乡村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多方协同联动,拓宽就业渠道
为实现劳动力资源与企业岗位需求的高效匹配,昔马镇积极搭建政企社协作平台,推动圆康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与侨益劳务专业合作社建立战略合作。创新打造“企业需求定制—合作社精准派单—政府全程监督”闭环服务机制关系,成为促进就业的强大引擎。依托覆盖全镇的村级就业信息网络和数据分析,精准匹配劳动力资源与岗位需求。机制运行以来,已累计为圆康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输送劳动力61人次,其中脱贫户劳动力12人,有效解决了企业采收季用工难题,其灵活的用工模式与当地“农忙务农、农闲务工”的生产节奏高度契合。
聚焦脱贫户、留守妇女等重点群体就业需求,务工车间精准设置大棚搭建、田间管护、除草采收等技术门槛低、劳动强度适中的岗位。创新推行“老带新”“手把手”实操教学模式,通过经验传授与现场指导,帮助农村劳动力快速掌握标准化种植技术,实现从“就业小白”到“行家里手”的蜕变。截至目前,车间累计吸纳周边群众1620余人次就近就业,发放务工报酬18万余元,其中脱贫户劳动力占比达20%。有效激发了脱贫户群体的内生动力,将人力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

多维赋能显成效,乡村振兴添活力
“家门口务工车间”紧密结合农时特点,灵活设置季节性务工岗位,实现了村民“挣钱顾家两不误”。务工村民年均增收可达1.2万元,有效破解了“外出务工难顾家、留守务农收入低”的困境。据统计,车间务工人员人均年收入增幅超8000元,有力保障了群众稳定增收,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坚实支撑,真正实现了就业与顾家的“双向奔赴”,显著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依托务工车间的规模效应和成功实践,昔马镇积极构建“公司+基地+农户”的全链条产业化发展模式,引导周边农户深度融入中药材种植产业。通过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推广规范化管理体系,有效推动了本地中草药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转型,显著提升了产业整体竞争力。

今后,昔马镇将持续深化“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进一步扩大务工车间辐射范围和服务能力。积极探索“务工车间+电商直播”“务工车间+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端稳“就业碗”、走上“致富路”,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强劲、更持久的动力。
记者:辛国杰 通讯员:昔马镇人民政府 闫国芳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