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要我管”到“我要管”——梁河万名村民争当“路管家”
今年汛期以来,在梁河县九保乡、曩宋乡等乡镇的农村公路上,虽时常发生塌方、沟渠阻塞等情况,但未等上级安排,村民已主动清理塌方、疏通沟渠……一条条重归通畅的道路,既承载着村民的出行便利,更体现了梁河县以务实作风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的生动实践。
面对农村公路“低等级、弱抗灾、管护资金不足、群众参与度不高”等难题,梁河县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融入基层实践,探索出“全民路管家”农村公路养护新模式,致力让农村公路成为连接民心的“连心路”、助推发展的“致富路”。
党建引领,基层堡垒凝聚合力
“以前塌方、积水、坑洼等问题频发时,群众习惯等待县乡部门救援,常因响应延迟影响通行。”梁河县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邵排宗坦言,路不通不仅阻碍出行,还造成农产品滞销。
在“全民路管家”实践中,基层党组织发挥核心动员作用。多村党支部设立“党员责任路段”,带头宣传、清扫、监督。九保乡乡长赵兴卯表示:“党员干部冲在前,群众自然就跟上来了。很多时候乡村道路发生塌方,还没等乡里出动,村支书、党员就带着群众干开了。”
今年汛期高峰日,全县单日发生塌方、积水等事故超百起。若依赖县乡部门处置,根本忙不过来。在基层党组织引领下,超九成事故在村一级得到快速解决,有效补齐了管养短板。
2025年,梁河县“全民路管家”机制全面推行。在党员示范下,村民主人翁意识显著提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共治格局日益巩固。
村民自觉,共建共享守护家园
“今年汛期,在九保乡勐宋村一次塌方清理中,19至70岁村民齐上阵。村民直言:‘自家走的路,不要望着别人!’”赵兴卯表示,路畅则百业通、民心顺,路阻则万般难、民心堵。
偏居九保乡西南的三家村,雨季塌方频发。7月7日,入村道路在大雨中突发塌方,乡村干部立即通过微信群动员,20余名干部群众火速抢修,仅2小时清障完毕,保障出行无虞。
麻栗坝村入村道路两侧植有2公里蓝花楹。树苗初植,村民自发轮值浇水,守护树苗长成花海长廊;县道沙龙沿线管家寨村民定期清理杂草沟渠,告别脏乱旧貌。此类案例遍布全县,印证着“自己的路自己养”的共识。
丙盖村更将道路管养纳入村规民约,结合“青年节”“妇女节”等节点组织集体养护。劳动成果的珍视,让“自己的事自己做”蔚然成风。
口号式宣教悄然退场,躬身实践引领观念之变——村民思想从“要我管”升华为“我要管”。
机制长效,常态管养惠泽民生
曩宋阿昌族乡关璋村作为“全民路管家”试点,凭此机制推动形成路畅、村美、人和的善治新局。
6月下旬至7月初,关璋村遭遇持续15天强降雨。7月2日凌晨,曩弄线关璋段突发塌方,百余方土石及两棵60公分粗大树干阻断要道,村民出行及烟叶运输告急。6时微信群发布险情,7时10余名干部群众已投入清障。闻讯赶来的村民携油锯、铁锹陆续增援,经过12个小时冒雨奋战,道路得以贯通。
“我是党员,必须冲锋在前!”13年党龄的村民赵兴树说,抢修过程中下着小雨,每个人的衣服被汗水和雨水浸湿,但是没有人抱怨,无人退缩,受阻车辆排队逾2公里,满载的烟叶等不得。
“党员示范打头阵,群众齐心紧跟上。同心护路已成关璋村新常态。”村党总支书记杨兴龙说,村民主动作为,完美填补了专业救援抵达前的空窗期。
德宏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梦 张智仁 张祖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审核:郭正权 何映荷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