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宾川】宾川文化面孔——张橙子

图片
本文图片由张橙子老师提供

                             张橙子:用文字镌刻乡土的诗意

文/杨秀萍

在宾川的文学版图上,有一个名字与乡土、诗歌、坚守紧密相连。他叫张橙子,本名张洪能,一位在文字世界里耕耘三十余载的业余文学爱好者,却用专业的态度和滚烫的热情,为宾川文化描摹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1964年,张橙子出生于宾川县平川镇。这片土地上的阳光、泥土与乡风,早早便在他心中埋下了文学的种子。1987年,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田野,23岁的张橙子拿起笔,在稿纸上写下第一行属于自己的诗句,从此与文字结下不解之缘。从最初的忐忑投稿,到作品首次变成铅字,再到后来在能够在《当代·诗歌》《星火》《奔流》《都市》《大理文化》等纸媒亮相,张橙子用一支笔,让宾川的乡土故事走出了大山。

三十多年来,他的文字如涓涓细流,汇聚成令人惊叹的体量:公开发表诗歌两千余行、散文二万余字,还有一部23万字的长篇小说《鸡足山传奇》。这些作品,无一不浸润着宾川的山水灵气——鸡足山的晨钟暮鼓、平川的田野炊烟、朱苦拉的咖啡香,都在他的笔下化作跃动的文字。

对写作者而言,作品是最好的名片,而奖项则是同行与读者的无声肯定。张橙子的创作生涯里,从不缺这样的“高光时刻”。 

图片

1991年,他的《棕榈树》在大理州“七一”大奖赛中摘得一等奖,这是他写作生涯中第一个重要奖项。“当时写棕榈树,就是想到家乡村里那几棵老棕榈,它们像老人一样守着村子,风里雨里都站着,有股子韧劲。”正是这种对乡土的细腻体察,让他的文字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此后,他先后获得: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办的“首届云之南散文诗网络大展(赛)”人气奖、“大理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征文”二等奖、“首届一马平川诗歌奖”三等奖、……每一份荣誉背后,都是他对文字的敬畏与对故乡的深情。

长篇小说《鸡足山传奇》是他创作生涯的一次尝试。这部发布于番茄小说网的作品,以鸡足山为背景,编织出一段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字里行间满是对本土文化的挖掘与重塑。他说:“鸡足山是宾川的文化符号,我想让更多人通过故事认识它、了解它。” 

如果说写作是张橙子的精神自留地,那么推广本土文学则是他肩头的一份责任。2016年,他创办了公众号《宾川文学》(后更名《橙阅江湖》),以“小平台,大视野”的触觉推广本土作家与非遗文化。从此他也多了一个身份——自媒体运营者。

图片

九年时间里,这个公众号像一棵默默生长的树,根系深扎宾川大地,枝叶延伸向更广阔的文学天空。它不仅刊发本地作者的作品,还刊发外地文学爱好者的作品,他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分享文学、文化文本,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宾川文学》曾一度成为宾川及周边县市的文学爱好者们的精神家园。

除了运营平台,他还积极参与本土文化建设。在《宾川丛书·文物古迹篇》的编辑与撰稿中,他踏访宾川的古村、古庙,用文字为文物“画像”,他的作品入选《风花雪月·乡愁大理》《大理扶贫故事》等书籍,让宾川的故事融入了更宏大的叙事。

2016年,张橙子加入大理州作家协会,这是对他创作实力的认可,更是对他多年深耕本土文学的肯定。但他从未因此停下脚步,依旧笔耕不辍,依旧为推广宾川文学努力探索。

图片

“业余文学爱好者”是张橙子给自己的定位,带着一份谦逊,更藏着一份纯粹。他的写作从不是为了名利,而是源于内心的热爱。

如今,退休赋闲的他,依旧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清晨的阳光里,他可能在田埂上观察草木;深夜的灯光下,他或许正为一个句子反复推敲。他说:“只要还能写,我就不会放下笔。宾川的山山水水、人事风物,还有太多故事等着我说给世界听。”

从边远小镇平川到文学的殿堂,张橙子用一支笔丈量故乡的广度,用一颗心深掘文化的厚度。他是宾川的文化面孔,更是无数默默坚守的本土文化人的缩影,他们或许没有耀眼的光环,却用最朴素的方式,默默记录,让家乡的文化薪火相传。

正是这样的记录,让宾川的风物有了形状,让宾川的故事有了重量。当《鸡足山传奇》里的云雾漫过屏幕,当“橙阅江湖”的推送点亮异乡的手机,张橙子用笔墨证明:真正的文化,从不是高高在上的符号,而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对故土最深情的告白。

图片


图片

作者/杨秀萍

编辑/杨宏毅 杨秀萍

责编/李丹

审稿/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张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