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18载,宾川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朱蕾年均接诊1.5万人次,带领科室实现90%中医药治疗率。2025年获评“大理州优秀医疗卫生人员”的她,以精湛医术和“以心为灯 守护生命健康”的信念,让千年岐黄之术在基层沃土焕发勃勃生机。这份荣誉,是医者仁心的坚守,更是国粹在新时代温暖绽放的生动注脚。
清晨的宾川县人民医院中医科,药香氤氲。诊室外候诊患者已坐满长椅,诊室内,朱蕾指尖轻搭患者腕间,凝神诊脉,细致观察舌苔、耐心询问,电脑上清晰记录着脉象、症状与药方。
患者 晏丽美:“她们服务态度好,对病人也关心,三年来我的病情比较稳定。”
朱蕾与中医的缘分,始于童年浸润。舅母周敏是县医院中医,童年记忆里满是中药房的草木芬芳。她说,她从小就在宾川县人民医院的中药房长大,每天接触中药。
2007年从泸州医学院毕业的朱蕾被分配到条件简陋的宾居镇中心卫生院中医馆,尽管仅有一位老中医、一间诊室和药房。她还是毅然沉下心,选择在基层磨砺成长。
2008年调入县医院后,她白天如饥似渴跟随前辈学习辨证施治,详录病例;夜晚挑灯研读经典,将理论与实践熔铸贯通。她珍惜每一次提升机会,先后赴云南省中医院、上海龙华医院进修深造,将先进理念与技术带回宾川。临床沉淀中,她形成了独特诊疗特色,善用膏、丸、散、药酒及汤药治疗疑难杂症,坚持开平价药、小处方,主动为患者留下联系方式,随时答疑解惑。
患者 杨丽梅:“我平时都在鹤庆,身体不好就在微信上问她该吃什么药,忘记用药也会问,她都很热情地回答。”
诊室墙上,五面鲜红锦旗无声诉说着信任。其中一面“心慈人善送子观音 品德高尚为患者”,背后是一个温暖的故事:一对近40岁的失独夫妇,渴望通过中医调理备孕,朱蕾精心制定方案,不懈努力下,夫妇俩不仅成功迎来新生命,更喜得三胎。
朱蕾的担当不止于诊室。作为学科带头人,她推动中医科住院部床位扩至38张,坚持中西医联合诊疗,显著缩短疗程、提升疗效,将中医药治疗率推高至90%。如今,宾川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已成为群众信赖的中医阵地。
宾川县人民医院院长 张华燕:“她调入我们医院后,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中医科的门诊人次、住院人次逐年增加,建成了州级重点专科,是科室的领头雁。”
宾川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医生 张洪辉:“她人很好,中医很专业。”
“中医非守旧,乃传承中创新。”作为庄诚、李伯藩等多位名老中医的弟子,朱蕾已带出9名传承人,她不仅授业解惑,更教导“多问一句病情,多握一下手”,传递中医的人文温度。
朱蕾医生徒弟 王彤:“她热爱中医的情怀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更加热爱中医、喜欢中医、发展中医。”
为让优质中医药服务惠及更多基层群众,朱蕾积极推动专家工作站建设。依托“大理州州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朱蕾专家基层工作站”等平台,省级、上海专家资源下沉宾川,患者足不出县即可享受高水平诊疗,基层医务人员也获得宝贵学习机会。
宾居镇中心卫生院中医科主任 杨文跃:“他们在看病义诊的时候,我们的科员也就在旁边,从中学习到很多东西,让我们受益匪浅。”
18年来,朱蕾坚持走出诊室,年均组织义诊10次、健康讲座6场次,投身公益科普,播撒中医药文化火种。
宾川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 朱蕾:“把中医传统文化运用到生活,很多东西会慢慢影响到自己,家人,甚至周围的人。”
朱蕾的坚守,是中医药在基层焕发新生的缩影。她参与的科研项目“基于基因多态性研究脂肪肝中医证型”将传统诊疗与现代科技结合,参与编写地方性专著,推动中医药从“经验”走向“精准”,既守住老祖宗的智慧,又能搭上时代发展的快车。
从2007年穿上白大褂至今,18年的时光里,朱蕾先后荣获“云南省优秀青年中医”“大理州优秀医疗卫生人员”“宾川县医德标兵”等多项荣誉。2025年医师节前夕,她依然在科里忙碌,从“小中医”到“名中医”,变的是职称、荣誉,不变的是“以心为灯”的初心。
从乡镇卫生院的旧诊室到县医院的重点专科,从抄方学徒到学科带头人,朱蕾用18年光阴印证:中医药之根深植基层,其魂在于传承,其力源于创新。正如她所言“以心为灯,灯照之处皆安康”,这位基层守护者,正携岐黄之术的温暖,照亮更多人的健康之路,也映照着国粹在新时代的前行方向。在宾川,无数像朱蕾一样的基层中医,正以“心灯”之名,点亮希望,用岐黄薪火温暖着这片热土。在这个属于医者的节日里,让我们向朱蕾医生和无数基层中医守护者致敬!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