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流韵】母校的记忆
母校的记忆
作者: 杨 斌
朗读 : 周春燕
又是栀子花开时节,也许遗忘了曾经的约定,也许把纯美的青春、年少的轻狂和摇曳的梦都深藏在逝去的时光里,好久好久,我没想母校了。
23年中,我回过母校,但在那些零碎的日子里,只因为寻找爱,追逐爱,得到爱,总把自己当作匆匆过客,似乎和母校渐行渐远。还好,我的一位校友邀我看他写的母校回忆录,瞬间,焕发了我对母校的思绪,这一刻,我是真的,真的想母校了。追忆着母校咯吱作响的老楼、清澈甘甜的老井,孺子牛般的老师,还有鸟儿在上面筑巢的参天古柏,一幅幅,一幕幕,对母校的眷念与日俱增,感激和思念交织成的泪离唇角越来越近。
我的母校是宾川县排营中学,我们29班的教室在教学楼最南的二楼第一间,校长是杨思忠老师,班主任张彪老师还兼任着我们的语文教学。教我们数学和化学的许志芬老师,她总是那么温和专注敬业,滋润无声,在我心中烙下深深的印,纵使光阴荏苒,我依然期待时光倒流,向她再学500年。时征宇老师的课上得真好,我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倍增。课间操不卖力,负责政教工作的赵老师让我们在全校师生前罚站。记忆如初,点点滴滴,是他们的谆谆教诲和无私大爱让我茁壮成长。
在学习上给我太多帮助的云光同学还好吗?用功一般成绩优异的海东同学去了哪里?学校广播通知领稿费的她是否笔耕不辍,收获连连?谁又给懵懂中觉得最美最善的你做了嫁衣?教学楼前、操场两边的那些桉树是否健在?还记得微风吹过,那位在树下念书穿花格子衣裳女孩的头发随风飘舞,很是唯美。
住校的日子痛并快乐着。放学后,饥肠辘辘的我们不约而同奔向混杂着隔夜的饭菜香、若隐若现脚臭味的宿舍,取锅淘米,在宿舍外的空地上烧起炉子,各自生火做饭。袅袅炊烟中,男生、女生,争先恐后,谁都想第一个吃上自己亲手做的饭菜。汉族、白族、傈僳族,大家唧唧喳喳说着自己的言语,谈学习,谈女孩,谈是非,也抿着嘴低声谈论老师厚厚的镜片和铮亮的皮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令字山下的排营很美,但我无法驻足看那莲叶田田。当夕阳隐没于西山后,天气渐渐凉爽,我们带上课本和笔记,沿着青青的稻田,穿过绿绿玉米地,跨过叮咚的小溪,摇头晃脑地背诵着唐诗宋词。不知不觉中天色已黄昏,原本断断续续的蛙声也争先恐后成一片。回眸,教室的灯亮了,值周的老师在学校门口敦促着晚自习,我敬畏的老师已端坐在教室里,精心地批阅着我们的希望和梦。
夜还是一样的寂静。呷一口茶,追忆在母校的那些时光,所有快乐点点涌上心头,溢于言表,很惬意,更清新!我的手指不经意地将“排营中学”输入百度搜索,原来,久违的母校却近在咫尺。老师们依旧在兢兢业业教书育人,当年的同窗好友已成了学校的栋梁。母校的教学楼更宽更高更坚实了,母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成绩斐然,思想品德、文体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卓有成效,“勤实严毅”的良好校风继续传承。小师弟小师妹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书写着同样的青春和不一样的梦。我想,躺在母校舒适整洁的宿舍里,一定能够安然入睡。吃着母校食堂里卫生可口的饭菜,不用雨中生火煮饭也不用挥汗撑勺,也不会像我一样永远回忆那烟熏火燎的味道。
原来,母校一直都很好,明天一定会更好。抚今思昔,太多感慨,正应“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原载于大理日报)
编辑/朱晓天
责编/王翠芳
审核/安建雄
终审/杨凤云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