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讯副刊】宾川三中精神之解读

宾川三中精神之解读

    ○刘志新

  栉风沐雨,头角峥嵘;

  纳溪逐梦,桃李争妍!

近五十年来,宾川三中肩负热区人民的希望,背靠鸡足名山,牵手桔果之乡,脚踏越析大地,翘首纳溪河畔,发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风雨无阻,勇往直前,一路路豪歌之敢先与担当,一代代“拓荒开创,搬迁重建,走出困境、寻求发展、创造繁荣”的薪火相传,孕育出了“栉风沐雨、头角峥嵘、纳溪逐梦、桃李争妍”独特的具有宾川风骨的时代精神,将五十年办学的沧桑与辉煌,写满宾川大地。意喻未来的征途中,宾川三中仍要发扬这种精神,攻坚克难,不断进取。

学校精神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集中体现,是学校的精髓和支柱。宾川三中精神融汇了一段传奇,一部史记,一个梦想,一路缤纷,十六字包容了大爱与大美,涵盖了立人与立业,展示了胸怀与情操,现作如下延伸诠释。

“栉风沐雨”精神:“栉风沐雨”是汉语成语,栉:梳头发;沐:洗头。意思是大雨洗发,疾风梳头,后用以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庄子天下》云:“沐甚雨,栉疾风。”取其意,一如宾川三中自1973年开班办学以来不断攻坚克难、不断摆脱束缚、不断创造立校育人奇迹的发展历程。

“头角峥嵘”精神:“头角峥嵘”出自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头角:喻青年人显露出来的才华;峥嵘:指特出的样子。其意为年轻有为,才华出众。宾川三中近五十年来得以发展进步,由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县域中学到省二级一等完全中学的华丽转身,历经风雨沧桑,曾在滇西大地独树一帜,成为世人公认的人才培养之摇篮。在这里,一批批辛勤园丁怀抱教育之理想,如行雨之春风,健自强之远志,把青春韶华、才情抱负,无私地抛洒在这块热土上;在这里,一批批孜孜不倦的学子,沐浴着老师们山高水长的雨露恩情,攀登书山,遨游书海,点燃希望的火炬,插上理想的翅膀,近五十年来,多少莘莘学子,英才辈出,代不乏人,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纳溪逐梦”精神:“纳溪河”,史称纳六河、七溪河,现为桑园河,为宾川母亲河,属金沙江一级支流。纳溪河纵贯宾川坝中部,流经乔甸、州城、金牛、力角四镇,于力角镇小海良村北进入永胜县,汇入金沙江。“纳溪”有“容纳、包容、涓涓细流终成大海”之意。“逐梦”是追逐梦想之意,是人类达成某种理想的一种表述。宾川三中在建校初期的近10多年间,学校广纳贤才,大胆启用各类人才投身教育,为宾川三中的快速发展以及后来学校不断取得辉煌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宾川三中在各级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历届教职工大爱无疆,励精图治,默默奉献,视教书育人为己任和乐观向上的拼搏精神,呕心沥血成就万千莘莘学子实现冲出大山包,走向大平原,走向大海边,走向大城市的人生梦想。“纳溪逐梦”是对三中人不负韶华、严谨治学、追求卓越的育人情怀的颂扬和诠释。今天的三中,依然为着这一切,为《托起明天的朝阳》,犹如纳溪河的流水永无止境、一如既往的前进着、拼搏着,任重而道远。

“桃李争妍”精神:意思是桃花、李花竞相开放。形容春光艳丽。现引申为学子众多,竞相出人头地,施展才能。明无名氏《万国来朝》:“春花艳艳,看红白桃李争妍。”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及登舟解缆,正当桃李争妍之候。”宾川三中从最初简易校舍开班办学,到如今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美丽校园;从诞生之初高初中4个教学班,学生不过200人,教职员工仅21人,发展为一所拥3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达1600余名,教职员工120人的完全中学。宾川三中在时代的需求中诞生,在历史的长河中奋进,在改革的浪潮中跨越。一代代三中人,从历任领导到教师员工,殚精竭虑图谋发展,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因而也桃李满天下,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优秀毕业生,分布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他们当中既有造福一方的政坛俊杰,也有学富五车的学术泰斗,既有乐育英才的辛勤园丁,也有技术精湛的杏坛名医,既有富甲一方的商业巨子,也有引领潮流的行业先锋,以及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创造着不凡业绩的普通劳动者。这些校友,都有一段相似的中学时光、校园回忆、母校情怀。

先贤是榜样,后学需奋发。当前,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幸福宾川步伐明显加快,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各级各部门大力关心支持教育,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我们通过对学校办学历史的总结,其主旨是在新形势下每一位三中人唯有继往开来,砥砺前行!秉承先贤足迹,珍惜当今盛世,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更加发奋努力,励精图治,抢抓机遇,开拓进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牢固树立“同是三中人,皆怀三中情,立下三中志,共圆三中梦”的育人情怀,努力绘就更加美好的明天,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努力争当宾川教育的领头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这也应该是今天挖掘、整理、重提学校之精神目的和意义所在!


图文/刘志新

编辑/杨宏毅

审稿/吴洪彪

终审/杨凤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