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客行宾川】万向公司开展“重走霞客路·奋进新征程”工会活动

春风和煦,万象更新。4月19日,宾川县徐霞客研究会会员单位宾川县万向汽车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工会举办主题为“重走霞客路·奋进新征程”工会活动,让职工会员们亲身体验徐霞客的探险历程,感受其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从而弘扬徐霞客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激励广大职工积极进取、开拓创新。

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万里遐征,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 。“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他经考察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已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重走霞客路·奋进新征程”活动举行了徐霞客精神文明小论坛,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回顾了徐霞客的一生,感受了他对探险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了解徐霞客与宾川的不解之缘,以及宾川徐霞客研究会的创立和发展历程。在徐霞客知识竞赛抢答环节,职工们边学边答题,沉浸式学习争相参与,热情高涨。通过抢答,大家不仅深入了解了徐霞客的探险事迹,更体会到了徐霞客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

同时组织开展“重走霞客路”活动,全体会员从花桥栖园出发,沿着徐霞客曾经走过的足迹,过拈花寺遗址和佛台仰址,探幽寻奇白石崖,感受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历史的厚重,既是一次对徐霞客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更是一次对自我挑战和超越的尝试。

明崇祯十二年(1639)八月二十二日,徐霞客经牛井,过炼洞,达鸡足山。在经炼洞去往鸡足山的途中,他曾经过“入山之第一刹”的拈花寺。徐霞客《滇游日记四十四》云:“又北一里,中壑稍开,是为拈花寺,寺东北向。余馁甚,入索饭于僧。”在拈花寺吃过饭后,他继续前行,于当日抵达鸡足山,并寓居悉檀寺。徐霞客曾到过的拈花寺,位于苍波山下,面对蹲象山,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由赵日新创建。《鸡足山志》载:“拈花寺,万历年间,赵日新创建,后有玉皇阁。此寺为入山之第一刹。”可惜现在有关拈花寺的资料少之又少,三百多年后的今天,只剩下一些瓦砾残砖。徐霞客上鸡足山两次经过佛台仰址,在游记中他主要记载了白石崖、沙址村、洗心桥和盒子孔。他这样记载沙址村:“溪北鸡山之麓,有村颇盛,北椅于山,是为沙址村,此鸡山之南麓也。”(见《徐霞客游记校注》第905页)。他还记录了沙址的古桥、地形及水流方向,在“佛台仰址”坊看鸡足山全貌,“顶耸西北,尾掉东南,高悬天际,令人神往。”

在沙址南村后山之金母山山腰处,徐霞客这样记载白石崖:“危崖于松箐之间。崖间有洞,洞前有佛宇,门北向,钥不得入。乃从其西逾窒阻塞径之棘以入,遍游洞阁中”。游兴未尽“又攀其西崖探阁外之洞”(见《徐霞客游记校注》第905页)。白石崖石洞曲折蜿蜒,宛如迷宫。洞中的钟乳石形态各异,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奇的幻境之中。

“重走霞客路·奋进新征程”活动,不仅深刻感受到了徐霞客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也更加坚定了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信念,更加珍惜与同事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增强了公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励职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共同迎接新的挑战,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图文/蔡宇涵

编辑/杨宏毅

责编/李丹

审稿/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张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