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她”力量,激发“新”活力——乡风文明引领者 杨丽英
在宾川县平川镇古底村迴龙小组的青山环抱间,彝族村寨的炊烟与新时代文明的曙光交织成一幅生动图景。党支部书记杨丽英像一枚燃烧的火种,二十载如一日行走在红土阡陌间,将党的政策翻译成彝家母语,把互助精神揉进村落肌理,让非遗文化在孩童脚尖重生,在这片彝族聚居的土地上,点燃了乡风文明的燎原之火。
“党的好政策就像山涧的清泉,要让每个乡亲都喝上甜水”杨丽英总说。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她把村民大会变成“母语政策讲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彝语结合——“邻里和睦赛金窝”“节俭持家福绵长”,这些融合了传统智慧的新道理,通过她的讲述在村民心里扎了根。村里曾有人坚持大办客事,她带着《村规民约》连续上门,用“一头牛能换多少袋化肥”的算账单,让大家明白“厚养薄葬”才是真孝心。如今的迴龙村,红白事宴席从铺张的七八十多桌减到二三十桌。
农家书屋里,她带着妇女们共同学习的场景已成常态。“阿妹们,丈夫打老婆是犯法的,就像偷砍集体的树要挨罚。”她用彝家熟悉的比喻讲解法律条文,带领议事会妇女学法、用法,调解家庭纠纷60余起。在她的带领下,妇女议事会成员们不仅自己家庭和睦,也是邻里间的“和事佬”,她们经常说“杨书记教会我们,好家风就像火塘的火,要大家一起添柴才会旺。”
平川长期以来以种植烤烟为主,并且田地有限,怎么才能在现有的土地上种出更有效益的作物是杨丽英经常琢磨的问题。
2018年,平川开始引进贡菜种植,但是村民们怕贡菜影响土壤质量和烤烟收成,种植积极性不高。为消除村民顾虑,杨丽英率先在自家的20亩地种了两茬贡菜。在农技部门和烟站的技术指导下,杨丽英第一年种植贡菜就迎来大丰收,村民们看到成效后纷纷接受了多元种植的建议。
经过多年的发展,平川镇的贡菜种植面积逐年上升,并且质量、色泽更胜一筹,市场紧俏、收益甚好,2023年一亩贡菜的收益最高达到了15000元。如今迴龙村贡菜种植面积达150亩,年产值超180万元。“烤烟+贡菜”种植模式,冬天闲田不撂荒,村民的收入一年胜过一年,原本想出去打工的人选择留在村子里种田。不仅收入高,还能照看老人和小孩。
探索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忘记生态保护,在杨丽英的推动下,迴龙村积极落实“绿色宾川党旗红”行动,400余株柳树沿河排开,如今柳树成荫,蝉鸣阵阵,村民们习惯在树下议事、乘凉,垃圾入箱、污水入渠成了自觉。
妇女议事会成立之初,就开始帮助村里的困难家庭解决实际问题,她们曾为患精神病的女孩筹8260元医药费、为低保户去世的女儿凑4600元丧葬费、为缺劳力的烟农捡过烟叶、削过贡菜、拨小葱……最忙的时候,杨丽英一天要接20多个求助电话,嗓子哑了就含着薄荷糖继续说。有人劝她“别管闲事,放着自家的农活不干,总是在为别人忙绿”,她却说:“我们讲究‘一只筷子夹不起肉’,我是书记,更得把大家的手牵起来。”
如今,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杨丽英就带着大家一起建设村庄,志愿服务队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党员到议事会成员,现在越来越多的群众、返乡学生自发加入了志愿服务队,大家一起铺路、清沟、栽花植树,有的捐水泥,有的捐砂石料,有的捐花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迴龙村间干净整洁、河畔绿柳成荫,村貌变美丽,大家脸上的笑容也更多了。
每周三下午,平川完小的操场上总会响起欢快的打歌声,作为县级非遗传承人,她把彝族打歌编成课间操,带着孩子们一起学习,目前平川完小已开展非遗课程6年,越来越多的孩子参与其中。
杨丽英常说的:“文化就像火塘,要有人不断添柴,才能照亮子孙的路。”在她的张罗下,迴龙文艺队发展到26人“多代同堂”队伍,其中22人获县级非遗传承人称号。
从思想引领到产业振兴,从互助守望到文化传承,杨丽英用脚步丈量着迴龙村的每寸土地。在她的抽屉里,锁着一沓泛黄的笔记本,上面记着每家每户的困难与心愿;在村民的口碑里,她是“会说民家语的政策通”“能扛锄头的女汉子”“爱跳打歌的非遗人”。如今的迴龙村,志愿者红马甲穿梭在田间地头,打歌的旋律从校园飘向山野——这簇由她点燃的文明火种,在迴龙的土地上汇聚成照亮乡村振兴的火炬,温暖而明亮。
图文/徐小强 王静红
编辑 责编/李蓉
审核/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张进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