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霞征之旅・弘扬霞客精神”系列活动赋能宾川文旅高质量发展
10月13日,宾川县组织开展“探寻霞征之旅・弘扬霞客精神”徒步活动暨“徐霞客主题书画展”,以沉浸式体验与文化展览相结合的方式,引导更多人深度感知徐霞客的探索精神,进一步擦亮宾川文化旅游名片,为全县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新活力。
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杨剑桥出席活动并参与相关环节。活动特别邀请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刘瑞升、洱源茈碧湖霞客书院学者代表共同参与,为活动赋予更深厚的学术与文化内涵。
回溯历史,明崇祯十二年(1639 年)农历八月二十二日,我国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文学家,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徐霞客第二次登临宾川鸡足山。此次登临,成为他毕生旅游考察生涯中,有明确记载且历时最长的一次名山考察。他在考察期间撰写的《徐霞客游记》相关篇章,以及后续编撰的《鸡山志》,不仅详实记录了鸡足山的地理风貌、人文历史,更凝结了 “求真求实、探幽索奇” 的精神内核,为后世留下了不可替代的文化瑰宝与精神财富。
为纪念徐霞客第二次登鸡足山386周年,宾川县徐霞客研究会与宾川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携手策划此次活动。特邀嘉宾、宾川县徐霞客研究会会员及县内外书画艺术家代表60多人齐聚一堂,共同参与活动。
活动当天,参与者们沿着徐霞客当年考察鸡足山的足迹,从拈花寺遗址出发,途经佛台仰址(又称“见佛台”),行至白石崖,最终抵达洗心桥,完成了全程约4公里的徒步旅程。徒步途中,大家一边感受山间的自然景致,一边聆听工作人员讲解徐霞客当年的考察故事,在步履间重温先贤的探索历程,切身感悟“不畏艰险、笃行不怠”的霞客精神。
徒步活动结束后,举行了宾川县徐霞客研究会会刊《足音》第四期发行仪式。《足音》作为宾川研究、传播徐霞客文化的重要载体,此前已出版三期,第四期更是收录了近年来当地学者对徐霞客与鸡足山关系的深度研究成果及文旅融合建议,为霞客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
随后开展的“徐霞客主题书画展”同样精彩纷呈。展览共展出70余幅书画作品,创作者涵盖全国多个州县、省级乃至国家级书画家。这些作品或以徐霞客徒步考察的场景为题材,或以《徐霞客游记》中的经典语句为内容,通过书法的笔墨风骨与绘画的生动意境,将霞客精神与山水之美融为一体。观展者驻足画前,仔细揣摩作品中的细节与内涵,不时相互交流感悟,在墨香与色彩中感受霞客文化的独特魅力。
活动尾声,一场书画笔会拉开帷幕。受邀而来的艺术家们现场挥毫泼墨,有的以“霞客寻幽”为主题创作山水画,有的书写《徐霞客游记》中的经典段落,笔墨间尽显深厚功底。参与者们围在一旁观摩学习,部分书法爱好者还得到艺术家的现场指导,亲身感受传统书画艺术的魅力,为此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活动让参与者收获满满。
“通过深入挖掘徐霞客在鸡足山的文旅故事,然后来延伸旅游宣传。希望以后多办这样的活动,把徐霞客在鸡足山3万多字的文字故事,通过现代方式的组织策划,大家积极参与,把它再次呈现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更多的人来参与、来体验、来感受、来感知。”
系列活动不仅是宾川纪念徐霞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具体实践,更是当地推动“文化 + 旅游”深度融合的生动探索。徐霞客与鸡足山的历史联结,早已成为宾川独特的文化IP;而徒步、书画展、会刊发行等多元形式,既让霞客精神从历史典籍中“走”出来,变得可感、可触、可学,也为宾川文旅产业发展赋予了更鲜明的文化标识。
宾川县将继续以徐霞客文化为纽带,进一步挖掘鸡足山、霞客足迹沿线的文旅资源,策划更多沉浸式、体验式的文化活动,比如推出“霞客主题研学路线”等,让霞客精神成为吸引游客的“软实力”,让文化资源转化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同时,当地还将加强与全国其他霞客文化相关地区的交流合作,共同讲好霞客故事,让霞客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也让宾川成为更多人追寻文化、体验自然的“诗和远方”。
图文/吴松江 杨宏毅 茶开昀 张诗奇
编辑 责编/李蓉
审核/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张进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