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鸡足山镇深入践行文化惠民政策,积极构筑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不断提升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扎实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服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省滇剧院“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开进校园,500余名师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戏曲魅力;基层文艺骨干培训班开设舞蹈、声乐、妆造等实用课程,培养80余名村民,从“被动观赏”变为“创作输出”;联合州、县文化服务机构常态化开展“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演出,年均开展4场次、惠及群众2000余人次;明确传承老师10余人,定期进校园、进村组开展洞经古乐、白族歌舞、三道茶、舞狮集中培训;全镇9个农家书屋全年开展各类阅读实践活动30余场。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有效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的同时,带动群众形成良好村风、民风,为乡风文明建设建设注入文化活力。
依托沙址村“艺术村建”阵地,开展“艺术村建助力乡村振兴”启动仪式暨“品读沙址”专场诵读活动并聘请9名“文艺村长”驻村指导,探索开发“品读沙址”等特色文旅线路。2021年沙址白族文化研究会被列为大理州白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基地,沙址老村成功申报为大理州白族优秀传统文化示范基地村。活化非遗传承利用,将白族刺绣、傈僳族火草布制作纳入学生喜爱的特色课程。将火把节打歌、耍龙、白族接本主等民族特色文化活动化为可观赏、可参与、可体验的旅游活动,在火把节等重大活动中开展非遗活态展,吸引大批游客深度体验非遗魅力,推动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2024年节庆开展文化展演活动20余场,吸引游客60余万人。
搭建文旅展演平台,通过旅游引流推动文化传播。今年“五一”期间开设“戏曲进乡村·文化进万家”惠民演出专场,既增添了节日氛围,也让游客感受到鸡足山独特魅力与人文关怀,鸡足山景区接待游客34084人,同比增25.84%,并首次实现五一节假日期间单日游客数量破万人次。深化旅游服务配套供给,成立宾川县旅游民宿行业协会,34家民宿加入协会。探索民宿+艺术、民宿+本土文化的模式,独特的乡村人居环境、民宿文化、旅游文化体验让游客不仅宿“山”宿“土”,更宿“文化”。2024年游客数量达59万人,旅游业收入7600万元、同比增8.6%,沙址村、寺前村被列为省级最美乡愁旅游地,沙址村入列第七届全国文明村、第一批云南省金牌旅游村。
创新本土思政教育形式,支持学校创作排演红色情景剧《抗战胜利1945》,辖区内中小学常态化开展科技文化节、校园艺术展演等活动,年参与学生超2000人次;县延安精神研究会薪火艺术团创排红色情景剧《黎道的春天》走进农村,以1936年红军长征过宾川的真实历史为背景,沉浸式演出让红色基因焕发新时代活力;统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职工书屋、农家书屋等阵地资源,全年开展各类理论宣讲、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400余场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文化自信深入人心,构建起覆盖镇村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从校园里滇剧的唱腔,到古村落中游客的欢笑,文化在鸡足山镇已从抽象的符号,变为可知可感的日常。这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融合发展之路,正让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成为驱动鸡足山镇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图文/林珊
编辑 责编/李蓉
审核/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张进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