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时讯•副刊】三兄弟同筑一个梦
三兄弟同筑一个梦
·吴宗伯·
在拉乌乡拉乌村,有这样的兄弟仨,在新中国建立前后先后参加革命和建设,齐心同筑一个梦,并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社会广泛认可。他们就是出生于拉乌村的陆飞、李振兴、李季兴三兄弟。1949年12月9日,国民党云南省主席卢汉在昆明起义,宣布全省和平解放前后,三兄弟就脱离剥削阶级的家庭,走出大山拉乌,到祥云县投身革命。
陆飞、李振兴、李季兴的父亲叫李树昌,彝族,宾川县拉乌村人,有大哥陆方州,二哥陆方言,李树昌本人入赘李家,长子陆飞归宗陆姓。
李树昌家住拉乌村与箐门口村交界地的背阴地独户村,1952年属祥云县拉乌乡的一大组(拉乌村),在土地改革中,一大组划出8户地主,地主的浮财就要全部没收,然后分给贫雇农。由于当时由箐门口、磨盘箐、张家湾三个小村子组成的六大组一户地主也没有,就没有浮财可分,所以就把李树昌这户地主由一大组划归六大组,这样六大组的贫雇农就可以分到他家的浮财,李树昌也划为地主份子,搬到箐门口村小垛木房中居住。
李树昌的长子陆飞,男,彝族,1928年11月生,中专文化,离休干部。1947年毕业于祥云县简易师范班,分配在庙姑苴小学任教,1949年6月参加民青组织,随后分配到滇西人民自卫团主办的训练班学习,学习毕业就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立即随部队星夜到鸡冠山,被分配在英武乡清理仓库,加工谷子,送粮搞联络情报工作。半个月后由鸡冠山转到楚雄三街,做宣传发动群众工作。1949年12月云南和平解放后回到祥云下庄进行整编,1950年在滇西人民报社任总务,同年3月报社停刊,改组后被分配到大理地委印刷厂任总务,5月该厂撤销又安排在地委总务科任采买员兼会计。1951年10月17日夜赴楚雄专区,组建楚雄专区土改训练班,任秘书长,开展工改工作。1952年4月楚雄专区土改工作全面展开,“三反五反”运动也同时展开,在“三反五反”运动中错处回家。在受错处的日子里,他坚信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84年平反,同时经组织批准离休,定居宾川县拉乌村安度晚年。2011年3月5日去世,享年83岁。
李树昌的次子李振兴,男,1934年生,彝族,高中文化,中共党员,离休干部,享受正县级待遇。李振兴于1943年在祥云县峨溪小学读书,1947年在祥云中学读书,其间受革命思想影响,于1948年12月在祥云县参加民青组织,1948年10月参加抗产队和滇西人民自卫团,后整编为滇桂黔八支队,先后在祥云、弥渡、南华、大姚、楚雄等一带打游击。八支队整编为三十六团后,历任该团战士、班长、排长、副指导员,参加过三十六团司令部的干训班学习。1949年10月调滇西日报社工作,任报社股长。1950年5月调回三十六团任团部秘书。1951年至1952年12月在楚雄、祥云等地搞地方政权建设工作。在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征粮恢复发展生产中做出积极贡献。1952年2月调祥云县教育部门工作,历任祥云县峨溪、前所、祥城等完全小学教导主任、校长等职,在参加全国小学教育改造试点工作中,任西南区试点县云南宜良工作队副大队长。1956年9月任祥云县教育科副科长(主持工作)。1957年3月被错处,下放到宾川太和华侨农场劳动。1979年平反,恢复政治名誉和生活待遇,任太和华侨农场机耕队队长。198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12月任太和华侨农场场长,1990年3月调宾川县人大工作,次年3月被选为宾川县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3年8月任县人大正县级调研员。1995年经组织批准离休,享受正县级待遇,定居县城安度晚年。2000年9月逝世,终年66岁。
李季兴是李树昌的三子,男,彝族,1936年生,大专文化,中共党员,退休前曾任过云南省水利厅厅长、党组书记。
李季兴1943年在峨溪完小读书,1947年在祥云县城上中学,1950年3月回拉乌行政村公所当文书,1950年6月参加工作,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58年起历任祥云县人民银行副行长、水利局副局长、县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大理州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1983年11月调到中共宾川县委员会任副书记。12月又接替王家明任县委书记。1987年1月调离宾川,到临沧地区行署任地委副书记、专员,李映德接替宾川县委书记职务。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对“增百致富”工作的实录
李季兴在宾川短短的四年任期中,方向明确,思路清晰,干劲十足,有力的改变了宾川的面貌。在“增百致富”活动中,他带领全县苦干实干,促进了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商品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985年2月14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大理听取了宾川县委书记李季兴关于宾川“增百致富”的工作汇报,胡耀邦总书记兴奋的站起来说:“你这个雄心壮志把我鼓舞起来了,你这个县有典型意义,宾川能做到,别的县就不能做到?开展增百致富大讨论,你们的经验有说服力,我特别希望明年这个时候听到宾川的好消息。如果你们今年增收一百元以上,单独给我写报告。”他还对李季兴说,你们彝族是出人才的,龙云是彝族,坐在你旁边的伍精华(曾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国家民委主任)也是彝族,你这个彝族干部当了县委书记后,宾川的经济发展了,你们都是人才。总书记的一席话鼓舞着李季兴,更鼓舞激励着全县人民。得到胡耀邦总书记的肯定和表扬后,李季兴信心干劲更足,组织全县干部群众扎实苦干,实现了目标。有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有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和老天的帮忙,宾川三年迈出三大步,1985年农民人均增收186元,全县财政收入比上一年增长1.5倍,县委遵嘱写了宾川县1985年开展“增百致富”活动的情况汇报,1986年7月16日,胡耀邦总书记批示:你们去年干得好,希望今年、明年继续前进。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宾川县“增百致富”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宾川的干部群众异口同声地说,宾川能有今天这个局面,一是党的政策好,二是多亏党给我们派来了一位好县委书记。
1984年时任省委书记安平生到宾川视察工作
李季兴1989年调任云南省水利厅任厅长、党组书记,他仍然念念不忘宾川的发展,在宾川县水利志的首页上还题了“宾川赤地龟裂日,川畔绿洲突起时,水志沧海桑田事,利在千秋后人知”的藏头诗一首,激励宾川人民。
李季兴1996年7月退休,退休后被昆明大学聘为客座教授,退而不休,2010年11月14日在昆明去逝,享年74岁。
古语云“深山出俊鸟”,在彝乡拉乌的大山中飞出这一只俊鸟,是一只金凤凰!彝乡人值得骄傲。
兄弟同圆一个梦,
走出大山闹革命,
前进路上多曲折,
烟消云散创业绩。
作者/吴宗伯
编辑/杨宏毅
审稿/吴洪彪
终审/杨凤云
配图/杨宏毅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