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美芒市—芒市具有影响力的公众号

今年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成立72周年,州庆之际,我们来到德宏州摄影界老前辈杨小左老师的家中,想从他拍摄的老照片里,寻找72载风雨中芒市变迁的“时光密码”。
杨小左,土生土长的芒市人,原德宏州摄影家协会主席、德宏州工信局退休干部。他有两大人生爱好,一个是体育,另一个是摄影。杨小左的摄影历史从1978年参加工作后便开始了。1978年,他进入当时的潞西县体委工作,在领导的鼓励支持下,利用单位的海鸥牌老相机开始自学摄影。一开始拍出的照片不尽如人意,他就刻苦钻研,向媒体朋友请教如何对光圈、按快门、取景,还自己动手把厨房改造为暗室冲洗胶卷。
凭借着这份热爱和钻研,杨小左的摄影技术日益精湛。他拍摄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被《云南日报》《春城晚报》《德宏团结报》等多家媒体采用,其中一张名为“兽医书记”的照片还获得了当年《云南日报》新闻摄影奖三等奖。德宏州摄影家协会成立后,杨小左接棒前辈,担任了5年的协会主席。
在杨小左的老照片中,清晰地记录着芒市城区的变迁。“这一张是80年代初期的芒市街心花园,那时只有个水池,老百姓来赶集还会牵着牛马到这里放。”杨小左说道。
80年代初期 芒市街心花园
“这张是90年代,芒市花园放置了德宏州五种世居少数民族的雕塑,但周边除了景颇酒楼,还没什么较大的建筑物。这张是我近几年从财富中心俯拍的芒市街心花园,周围的高大建筑变多了,绿化也更好了,这就反映了我们芒市的积极变化。”杨小左拿着照片介绍道。
90年代芒市街心花园
近几年芒市街心花园
“还有这张照片,反映的是我们芒市广场和体育运动中心的变化。以前那里全是水田,2000年之后开始动工建设。芒市广场和体育运动建成后,整个城市形象就上了个档次。新广场建成后,原来的老广场就改建成了现在的芒市会堂。”
早期芒市广场
现在的芒市广场
现在的芒市广场
杨小左的老照片内容丰富多样,除了城市地标,还有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场景与时刻:有芒市的轮胎厂、造纸厂、砖瓦厂、胶鞋厂、糖厂;有建设初期的芒市大街、芒市机场;有傣族小仆哨骑着春花牌单车;有墨西哥的小麦专家到芒市交流、欧洲代表来芒市考察;有解放军开展军民共建,为芒满村的老百姓修路;还有全省的篮球运动会在芒市举行的热闹场景……
杨小左感慨道:“这20多年以来,我们芒市的城市建设规划突飞猛进,你们年纪轻可能不大觉得,但对我们来说完全是两个世界。前久,我们组织了一场芒市老照片的展览,好多老人看了以后,唤醒了很多回忆,他们说这张照片好像就发生在昨天,我觉得这就是照片的价值。我们定格的当下,过20多年再看就是珍贵的历史。不同年代一对比,就体现出时代的变化。我现在特别期待芒市通高铁的那天,我想用相机记录下那具有历史性的一刻。”
如今,年近70岁的杨小左老师还保持着出门用手机随见随拍的习惯。他认为,摄影跟美术、书法等艺术不一样,不出门是绝对无法创作的,美好的镜头随处都有,但需要发现美的眼睛和善于记录的态度。有的瞬间被记录下来,可能谈不上艺术价值,却很有新闻和历史意义。
我们在杨老师的老照片里,寻找到了城市地标、产业布局、民生设施里的变迁轨迹,与家庭影像、街头百态、节庆场景里的人文温度。这些影像不仅镌刻了城市发展的肌理,还定格下父辈们青春的模样,那也是他们风华正茂的鎏金岁月。

一张张老照片,在时光流转中,悄然映照着“微观个体”与“宏观时代”的共生相依。此刻,我们深深感念像杨老师这样的老一辈摄影师们,感谢他们用三脚架支起的历史的坐标系,以专业洞察为炬、手中相机为笔,用镜头为时代“立传”,为后辈留存下了无比珍贵的“光阴的故事”。
文字:芒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肖祥婷
图片:芒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肖祥婷 杨波 德宏团结报
责编:石喃喃 虞有琪
审核:们文杰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