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项目”巧解“民生结”

“这条路是我们生产生活的主干道,以前是泥巴路,一到雨季,满地稀泥,车打滑,人难走!”

拉乌乡新田村委会村民鄢学军在此生活了53年,谈起村里道路的变化,他感慨万千。这条总长仅约900米的道路,是连接村落与农田的关键通道,却因里程短、资金有限,长期成为项目申报的“盲区”和村民出行的“痛点”。

转机出现在2024年末。拉乌乡党委、乡政府在调研中发现,此类“断头路”“末梢路”并非个例,它们规模小、分布零散,难以匹配传统大型项目的申报门槛,却直接关系群众日常出行与生产生活。为此,乡里转变思路,采取“化零为整”的方式,结合“书记院坝会”“群众会”征集的民意,组织力量实地踏勘测量,最终整合各类资金384.42万元,将4处总长8.94公里的道路硬化工程打包推进。

机器轰鸣,工人忙碌。至2025年3月底,工程全面竣工。如今,一条条崭新的水泥路如银色丝带蜿蜒山间,将散落的村落与主干道紧密相连,彻底解决了12个村民小组、1920余名群众的出行难题。

“这条路我们盼了好几年,现在硬化了,生产生活方便多了!”新田村民曾学忠望着平坦的路面,脸上写满喜悦。

与此同时,在相邻的新兴村委会,一场关乎生活品质的“静默革命”也在悄然进行。走进绿树掩映的仙洞村,一座白墙灰瓦的卫生公厕依山傍水而建,与周围环境和谐相融,取代了往日气味刺鼻的旱厕。

“以前是旱厕,不卫生,还要定期挑粪。现在改造成水冲式,一冲就干净,经过化粪池处理,流出来的水都是清的,卫生多了!”村民杨顺林对新厕所赞不绝口。

小厕所,大民生。新兴村党总支书记李友福介绍,目前,全村卫生户厕覆盖率已超97%,公厕实现自然村全覆盖。截至今年9月,拉乌乡紧贴群众所需,累计新建和改造卫生户厕1389座,建成卫生公厕50座。这些微改造、小提升,正逐步重塑乡村面貌,优化人居环境,勾勒出“绿树村边合、清溪门前流”的宜居图景。

从每座户厕补贴1300元掀起“厕所革命”,到投入20万元建成新田村幸福园,再到每公里43万元的农村公路建设,拉乌乡以“书记院坝会”“群众会”为桥梁,精准识别群众急难愁盼的零星需求,将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2024年以来,全乡累计整合资金约930万元,投入饮水管网、山区道路、人居环境等领域,通过捆绑实施“小、散、急”项目,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以“精准滴灌”回应民生期盼,为乡村振兴注入股股暖意。

图文/杨运政 章俊杰

编辑 责编/李丹

审核/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张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