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千年杜宇文化 唤醒山水新韵

鲁甸:千年杜宇文化 唤醒山水新韵

图片

在鲁甸千顷池万亩稻田雨后初霁暖阳中,一个关于杜宇农耕文明的千年故事正被重讲述。这里的一山一水、千顷稻田,似乎都镌刻着望帝杜宇的传说。722日,由鲁甸县委宣传部主办,县社科联、文联、文旅、砚池街道党工委承办的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对话,市县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傅奠基、唐靖、杨志坤、颜昌政、晏权、李宪章等齐聚一堂,围绕挖掘杜宇历史文化富矿,开启赋能文旅发展的新篇章。

图片

杜宇,作为传说中古蜀国的望帝,其文化在西南地区影响深远。而昭通鲁甸千顷池区域,据传与杜宇文化密切联系,特别是鲁甸砚池普芝噜(彝语,意思是祖先居住的地方)一带深厚的文化渊源。据西汉扬雄《蜀王本纪》载: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晋常璩《华阳国志》也有相似的记载“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时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从以上文献史料来看,杜宇和其妻梁氏女利均为朱提人朱提”最初为山名,即今鲁甸朱提山,后发展为县名、郡名,并以盛产优质白银“朱提银”著称)杜宇还把已经熟练掌握的先进农业技术带到蜀国,在当地“教民务农”,得到了蜀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功业炳著,号称“望帝”。

图片

与会专家学者们围绕杜宇文化的起源、发展脉络,以及与鲁甸千顷池区域的关联等方面展开了深入交流。有学者通过文献梳理,阐述了杜宇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还有学者结合对千顷池区域出土文物的实地考察,特别是普芝噜区域留存的遗址、传承的民俗,印证砚池普芝噜一带作为杜宇文化中心区域的历史地位。

图片

在文化工作者眼中,杜宇不仅是历史人物,更是可以触摸的文旅资源。鲁甸当地老人口中代代相传的杜鹃啼血故事,与《华阳国志》的记载不谋而合。文物与考古工作者于1982年、2002年和2010年,先后在普芝噜野石山遗址发掘了大量青铜器残片、陶器、石器,并清理出陶窑、灰坑、房址等遗迹。其中发掘罐、盆、碗等完整陶器300余件,房址35座,灰坑21处,具有鲜明的彝族文化特征,呈现出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向青铜时代过渡的特征。发掘文物其纹饰风格与三星堆出土文物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为鲁甸与古蜀文明的联系提供了实物佐证。县文旅局、砚池街道相关负责人在交流中表示,未来还将进一步深挖研究,丰富文化载体和体验活动,讲好杜宇农耕文化故事,提升区域文化生活品味。

图片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荣炯表示文化传承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守护,从生态保护到以文促旅用好杜宇故事这条穿越时空的文化纽带,为鲁甸山水注入文化的灵魂。”鲁甸社科、文旅、文联及砚池街道将进一步收集各方资源,加大对杜宇文化的研究,丰富载体形式活化利用,推动杜宇文化与鲁甸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图片

图片

一审:鲁甸县融媒体中心 张旭

一校:马文升

二审:李   璇 

二校:李东梅

三审/监制:孔祥曙   

三校/总监制:罗廷军

投稿邮箱:wldtg01@163.com